中国人的生死观是个很大的主题。关于生命哲学的研究向来不能三言两语就能说清,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让对古人生死观念的解读只能泛泛讨论。正如作者所言:“中国的生死智慧丰富多彩,而在此的概括难免挂一漏万,不够恰当,需要正文来具体化。”然而,正文的讨论和考察中也存在遗失,特别是在详略方面。同时,作者希望着重提供线索,多求原典来发言,因此并未过多解释和发挥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作者遗憾的地方。
所以作者希望有机会重讲中国生死智慧,这将会带上新的生死智慧的色彩,是中西会通之后的中国生死智慧。在人生存在的意义上,儒家提出了追求道德价值的回答。为了道德价值,宁可舍弃生命,如《论语·卫灵公》中所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生命要有价值,死亦应如此。
而在道家思想中,精神的自由是首要的,个体的生命是珍贵的。杨朱主张“为我”,提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佛教则一方面厌生,虚无化生的价值,同时又以慈悲为怀,致力于普度众生、追求共同善。
以上是咱们比较主要的传统思想观点。此外,书中提及了冯友兰先生的理论,对近现代生死观也十分有价值。我非常喜欢他的“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态度。他将人格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等四个境界,认为生死观随着人境界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最理想的境界则是无所谓。虽然这在今天很少有人能做到,但可以让人反思自己是否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理念。
那么为什么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和研究先贤的生死智慧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有这些“高大上”的思想理论,还有很多具体实践纪录。在我看来,在生死问题上,我们应当在现代医学手段和伦理框框框架里,尊重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自由选择,鼓励人们为了社会和国家积极担当让每个人能够健康长寿。对于那些在社会中具有卓越贡献者,不论是在生前还是身后,我们都应给予最大的尊重和光荣。
在我看来,学习生死观就是学习做人。如果我们认同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有价值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应该尊重生死,尊重个体,认识到社会中的生命从来不能孤立存在。愿我们这个伟大国家由无数个平凡的个体组成,如同繁花般绽放美丽!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