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目的是提醒人们,在互联网治理已经成为常态的今天,我们需要从更广泛的背景来思考。每一个在作者所称之为"灵境"的虚拟世界中发生的故事,都与实际国家行为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将政治哲学中的"国家是个利维坦"理论与作者所称之为"互联网灵境"的概念相结合,那么,本书就是关于国家这个"旧利维坦"如何驯服互联网这个"新巨灵"的故事。
本书的写作线索逐渐展开,作者从互联网的治理可行性入手,提出互联网本质上必须服务于国家的认证需求。在认证关系的基础上,以互联网双重机制为背景,国家实际上必须参与其中。我看到在前面的一篇互联网从业者的笔记分享中已经涉及了这一点,所以我在这篇短评中不再重复。
然而,这本书想要更深入地讨论的是,国家的作用不能在这种"政-网"关系中被忽视。(更明确地说,我们可以将国家称为一种"帝国",以指明这个国家意图控制更多领土)。
事实上,这本书实际上讲述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国家接管互联网的故事,最终指出互联网提供了国家行使主权的新领域。第二个故事是在这种"主权流动-国家接管"的基础上,作者在第七章的结尾提醒我们:互联网治理不仅仅局限于国内,也包括国际。互联网本身具有高度的全球性,"灵境"一词暗指某种无内无外、无远弗届的存在,并且没有天然的边界。因此,当我们思考国内的"政商关系"或"政网关系"时,就需要深入研究互联网的起源过程,思考外部国家对互联网发展历史的干扰。
作者在书的第一章第一节介绍了从互联网诞生之时就埋下的"帝国"的概念。作者按照互联网及其治理的发展史推进全文,直至第七章末尾,作者提出了前文的伏笔:"互联网既是美国的国家网也是美国的国际互联网,这一双重特性也正说明,在大地、海洋、天空之外,一个全新的空间竞争时代到来了。"
回顾一下书名,《灵境内外》四个字实际上已经提示了作者的意图:"灵境"的内外关系是我们理解互联网治理的关键。互联网并不是创造一个完全不同于其他科技进步的新领域,事实上更接近于一个新的"无主地"。在这个新世界中,国家开始建立控制,并展开新的竞争。
对于熟悉作者的人来说,这种观察角度并不令人意外。基于他之前对国家能力的卓越研究,作者展开了对"互联网治理"的讨论,提出国家应该通过"认证的双重机制"(即国家掌握身份认证),嵌入互联网治理,从而在内部加强政治整合,并利用足够强大的国家能力与外部世界——即那个全球性的帝国进行对抗。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论证。
坚信小政府与互联网乌托邦的人们可能对这一论证方案不感冒,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认为,作者对帝国的思考对于他们仍然具备借鉴意义。帝国是一个不断扩大其控制的网络,无论是以正式还是非正式的形式出现,这一点在互联网治理的历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推荐对这个大课题感兴趣的人都可以试读一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