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很有意思,虽然被归类为艺术史,但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感觉作者有自己独特的编年方式,更多地以艺术家的感情为导线,所以可以说这本书更像是在讲述人情而不仅仅是艺术。
比如开篇就讲了文艺复兴时期三位艺术家之间的纠葛,他们是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拉斐尔。虽然他们三个生活在同一时代互相认识,但他们并不是挚友,而是知己,相互佩服又相互竞争。
在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中,年轻的拉斐尔把自己画在靠近边框的右边位置,只露出半张脸。而他却把米开朗基罗画成了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形象,被放在几乎是画面中间的位置。不知道拉斐尔这个决定是不是一时的冲动。以拉斐尔的名气来看,他应该知道这幅画不会平凡,但他还是画上了自己不喜欢的老米的形象。当然,老米并不欣然接受这个角色,因为他在画里被描绘成了一个悲观主义者,当其他人慷慨陈词之时,他却低头沉思,只顾着看着自己的靴子。或许拉斐尔日后会慢慢与他交流,但年轻的拉斐尔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了。
我一直对一个画家很感兴趣,并不是因为他的画作,而是觉得他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叫丢勒,是一个沉迷于自己美丽容颜的男子。很多画家都画过自己的自画像,像伦勃朗、梵高、库尔贝,他们都留下了自己不同年龄的自画像。这些画中,他们有时昂扬,有时颓丧。但丢勒不同,他是一个对自己外貌非常满意的人。他的自画像大多数时候都穿着华丽的服装,戴着珠宝,长卷发整齐有序。哪怕是戴了手套,也会故意将小边边翻下来,以证明自己所使用的是柔软的小羊皮。他甚至在自己的画作一角上画上了自己举着一张纸的形象,并在纸上写道:“丢勒,德国人,用了五个月完成了这幅画!”(他真是太可爱了!)
丢勒的绘画技艺精湛,但他看不清自己,没有人知道他真正长什么样。我们只能看出来,他把自己想象成了神。他对这种想象的执念影响深远,以至于后人在想起神的形象时,脑海中会浮现出丢勒的脸。
在我看来,艺术有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大多数艺术家又是思想活跃又叛逆。他们怎么会老老实实地按部就班呢?我相信很多艺术作品都是画家灵感一闪、随心所欲的产物。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读他们拿到任务后,一个个不谙世事的小心思!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