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当人们的身体受到疾病的侵蚀时,第一反应会是求助医院里的医生。而人们也能够接受“吃五谷,生百病”这一普遍的道理。虽然有时候也伴随着很多疑惑,为什么科技越来越发达了,难以治愈的顽疾却越来越多了,但病了就去找医生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然而,如果时间回溯到五六十年代,一切都在探索和发展中的那个年代,一部分人经过高等教育,接受了先进的理念,在教育、医疗等领域进行试点和改革时,还有一部分人固守着原有的信仰、古老的传统维系着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种族的命运时,人们又该何去何从。
美国作家安妮·法迪曼在她的著作《要命还是要灵魂》一书中便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安妮·法迪曼出生于美国纽约文学世家,197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在怀俄明州担任野外探险向导,后重回纽约写作。目前在耶鲁大学担任驻校作家,她的写作课以内涵丰富闻名,深受学生欢迎。2012年获耶鲁大学理查德·布洛德黑德奖之年度卓越奖。还有《书趣》、《闲话大小事》等著作。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自老挝移民至美国的苗族家庭和美国一家县城医院之间的故事,是早期剖析医患关系深层原因的著作。
苗族女孩黎亚出生后几个月大的时候患上了癫痫。然而在美国这个趋于现代化的国家里,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却不被有着深厚信仰和文化传统的苗族家庭接受。医院想要用西医的理论来治疗女孩的顽疾,而她的父母则认为她们的女儿患的不是疾病,而是可以通神的本领,再严重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恶灵偷走了孩子的灵魂所导致的发病。因此,尽管医生不断修改处方以期对她的癫痫有更好的疗效,但她的父母总是因为不理解医生复杂的处方或者感觉没有必要而不遵医嘱,导致小女孩的癫痫越发严重。医生甚至在黎亚父母数次不遵医嘱、更改了用药量之后,将小女孩的父母以虐待儿童为由起诉给了美国少年儿童保护中心,政府于是强制将黎亚带离了她的原生家庭,将她交给了另一个寄养家庭照顾。这无形中加剧了医生和患者家属之间的矛盾。
在作者后来的观察中发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冲突,是因为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苗族是一个很独立的民族,不管经历怎样的分离或动荡,他们始终会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立性。他们很少与外族通婚,不学外族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信仰和习俗就像基因遗传一样代代相传。根据八十年代后期在默塞德中心担任住院医生的戴夫·施奈德所说:“语言的藩篱是最明显的问题,却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文化藩篱。和苗人相处与和其他人相处有天壤之别”。这是一个现代医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少数民族的信仰、习俗之间的矛盾。因为家族的信仰或习俗而拒绝接受现代医学救助而失去健康或生命,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问题。但谁也不可能单方面的去给出一个解决的方案。唯一的解决之道是:彼此理解,彼此尊重,在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获得当事人充分信任的背景下,才有可能介入现代医学的理念。这考验的不仅仅是一个医生的职业操守,还有他是否具备发散思维,去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从而做到求同存异,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介入治疗。
这也是一个暖心的故事,作者一直关注黎亚的健康问题,一直试图打破美国医生与苗族患者家庭之间的壁垒。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患者一家人占据了作者成年后的大部分人生,也影响了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母亲。字里行间透着冷静、客观、同情、温暖和爱。
所以,当我们关注到每一种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之后,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那些背后的故事之后,我们和他们之间就会架起一座桥梁,共同构建幸福的未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