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玉的信中,她告诉堂妹倪青她一个月薪水是1200港币。此时倪青中学毕业,她没有考上高中,进了工厂当临时工,月薪是30元左右。
搜索1983年香港和上海的照片,可以看到,当年的香港已经灯红酒绿,高楼林立,是一个摩登的现代化都市,而上海街头行人着装色彩单调,街道两侧多是低矮的两层楼,商店多是“农副产品市场”的感觉。一句话,倪双玉眼中的香港与上海等于城市与乡下。
1980年代香港街头
如果回到20世纪80年代初,走到香港的油麻地,与上海的南京路比较一下,各种物资的供销情况几乎是天壤之别。南京路上商品稀少,大部分商品都要凭票供应;只有用工业券购买的友谊商店商品多一些。香港很多商店的商品一直摆到人行道上,令人目不暇接。
南货是内地的特产,香港的南北货店东西有几百种,从燕窝、海参、各种人参一直到核桃、葡萄干等各种干货,应有尽有。上海的南货店,仅有的一些糕点都要凭票供应。当年,上海最吸引人的大概是色彩鲜艳的糖果,但也得凭糖票买。
上海的服装品种极少,也要布票才能购买。上海几乎没有美容用品,只有百雀灵等少数几种护肤品;香港美容产品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法国的美容产品,摆满橱窗。上海几乎没有女人的饰品;香港的饰品从高档到低档不计其数。香港的服装千种风情、万种花样;上海的服装就只有简单几种几十年如一的式样,甚至连最需要设计的女人的裙子都只有几种可供选择,当然还要布票。
1980年代上海点心店
上海的所有商品,都没有色彩鲜艳、精心设计的包装,没有多样的风格。上海的糕点有的是用白纸包一下,如上海流行的白片糕;有的甚至是用黄色的草纸包一下。香港的各式糕点品种极多,包装极其精致漂亮。当年,从香港带来的糕点可以是很好的礼品。甚至连最日常的酱菜,都可以区分出“土”与“洋”。上海的酱菜一般都是散装,从酱缸里拿出来按重量计钱,卖给客人。香港的酱菜都是真空包装,包装上印有彩色图案,连酱菜的色彩都十分诱人。有人从香港带些酱菜回来,上海人还觉得“高级”。如果看一下比较现代的产品,如手表、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那么,明显能看到上海的“落后”。可以说,1980年代初,上海还几乎没有这类产品,即使有,品种也极少,价格很高。如上海牌手表,当年卖到一百多元一块,值一个工人三个月的工资还买不到。
年轻女孩最先感受到的是穿衣打扮的满足。她信中说:“几个月前,我还是乡下妹一名,品味也是土里土气的,总摆脱不了二十年来的一贯眼光。我很高兴,从外表上我已经与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没有分别。现在,对我来讲,最重要的是迅速把上海音改掉。”她眼中的香港处在潮流前沿:“这次在李霞新居拍的几张照片不错,服装搭配很出色,只是与这里的服装潮流比还差一截。不过,我相信,这样的服装在上海已经可以算冒尖了。”“李霞要一根项链,她想要怎样的,是常戴的,还是拍照或有事时戴的,要假的金色的,还是白金色的,还是要这里流行的那些不用金属制成的项链,这里的饰品种类多得惊人,足以令人眼花缭乱。”香港人生活质量高,“香港人穿过几次的衣服便不要了,有的还出了钱给人家丢掉”。“我匆匆忙忙赶回家,因为昨晚是一年一度的香港小姐竞选总决赛。小玩意儿、皮包之类的,我用了三个月便换一个了。”
刚走出70年代,百废待兴的上海,跟香港的物质生活不可同日而语。此时的香港,对内地来说是一个绮丽的梦,可触不可及。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