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看了一部非常热门的女性主义电影《芭比》,看完后我哭得很惨,尤其是妈妈格洛丽亚的激情演讲,揭示了现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这部电影简单地探讨了容貌焦虑、职场女性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但实际上也映射出女性更容易陷入贫困以及在情感价值上感到不协调的问题。
关于电影结尾,我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为什么决定变成真实人的芭比,首先会去看妇科医生?刚开始看时,我还以为她是去面试工作。有人在网络上评论说,芭比去看妇科医生是为了展现她对新的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她原始人设相对比,她具有完美的身材比例,没有皮肤橘皮组织,没有性器官,没有情绪波动。这个解释在某种程度上解答了我的疑惑,但更重要、更有趣的发现是,我为什么会认为女性来到现实世界后首要考虑的是工作问题。
进一步思考后,我发现现代社会的工作与实现个人价值似乎存在着密切关联。但是,请稍等,我为什么会有这种认知呢?这些问题在我心中留下了疑云,一时无法解答,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直到我看到了《战斗公主劳动少女》这本探讨大众文化中女性角色的作品,它拓展了我对问题的思考视角。
这本书的作者是河野真太郎,是一位专修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英文文化及社会、新自由主义文化。这本书的吸引之处在于将虚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讨了近三、四十年间社会、劳动和文化变迁的文艺作品。
从这样的角度进行论述,首先给读者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那些看似无关的作品之间居然有着这样的联系;或者说,原来这个作品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产生的,这个人物(台词)反映了这样的社会问题。比如,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中的安娜与《BJ单身日记》中的女主布里奇特有一定的联系,而高唱“Letitgo”的艾莎则与《欲望都市》中的四位女主角,以及前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有联系。
在后女权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语境下,作者直截了当地指出桑德伯格实际上是一种遮羞布,掩盖了被剥削的女性劳动者们处于报酬不平等的境地。
从成长故事的角度来看,例如《简·爱》、《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哈利波特》,这些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之处。作者指出,“我们的成长故事已经被多元文化主义所覆盖”,而贫困这个议题则被跨越人种差异的文化题材所掩盖和忽视。
《魔女宅急便》中,魔女琪琪从事的是送快递这样一种本质上属于体力劳动的工作,在电影中被强调了什么样的特质。在电影结尾的救援场景中,琪琪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偶像,而“偶像”这个职业具体包含了怎样的劳动类型。
何以解读《千与千寻》中千在大浴场的劳动,她与汤婆婆对待坊宝宝的照顾,是否属于同一类劳动类型?在讨论这个作品时,作者引入了“依存劳动”这个概念,指的是照顾依赖他人的工作,这也是女权主义者强调的一种活动。
另外,这本书还深入分析了由新垣结衣主演的人气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并探讨了家务劳动有偿化的时代背景和实质。
虽然本书具有一定的阅读门槛,特别是第一章和第二章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如“新自由主义”、“后女权主义”、“第二波女权运动”、“第三波女权运动”、“承认与再分配”、“情动劳动”、“依存劳动”等等。再加上翻译的一些拗口之处,如过长的定语、断句困难,确实会降低一些可读性。但只要勇敢克服前几章的困难,阅读体验就会逐渐变得愉快。前面出现的各种术语,在后面的论述中不断提及,并结合具体的影片情节,逐渐变得容易理解。
更值得一提的是,从“劳动”这个角度去理解这些虚构作品,这是之前在观看电影和番剧时未曾思考过的主题。作为普通观众,我们往往只被剧情和情绪所吸引,往往忽略了底层的东西,没有好好思考什么被隐藏了、什么被忽视了、什么被美化了。
回到一开始关于电影《芭比》结尾的疑问,我现在更加意识到自己是否被强调个人努力和自由市场竞争的自由主义所影响,不自觉地将身份认同等同于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就。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这只是我个人的反思阶段。但当我们开始进行这样的反思时,阅读的珍贵性就展现了出来。
感谢这本好书,虽然阅读过程中有些困难。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