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结论在现实中发生过很多次,应该引起关注。然而,论证的过程太过粗糙,细节处理还需更进一步,现简要说明:
一.片面强调男性受益,忽略阶级视角第1章中对于巴西贫民窟搬迁的描述,强调了女性因为距离增加导致通勤时间延长,进而无法平衡生活与工作,导致被迫失业。这一过程的结论对女性不公,确是事实,但是错误的政策对于群体有明显的波及,对于性别则一视同仁,男性一样会因为工作时间延长而受害,根本原因在于不同阶级的生活方式,使上层难以想象下层生活的不便,这本质上是个阶级问题。虽然我们不否定上层中男性更多,但划分利益群体从来不按照性别进行,受益的也并非底层男性。底层男女都是受害者,但女性影响更大。可以责怪底层男性对家庭的不负责,这也与社会观念有关。第2章中对于女性厕所的改造,从经济学角度讲,不能根据女性更多的原则处理,这不是歧视,而是基于权责对等的方式,计算之后做出的结果。应当计算女性的无偿劳动的价值,从她们的预算中划拨更多资金进行建设,而不是直接要求,这样会把女性客体化,描绘成一个“索取”的角色,丧失其独立性。因为生理原因,这一点的要求确实存在,但需要经济上增加拨款,因为客观原因无法准确量化。关键在于是否能准确统计女性的无偿劳动,并准确计价进行总结。第3章也提到这个问题,但我们还想表达的是,家庭劳动和事业劳动是平等的,关键在于是否确认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女性要获得尊重,不应依赖男性的施舍,需要自己努力奋斗,否则就是在讨好别人。因为绝大多数男人并不靠谱,女人也是如此,可靠的人只是少数,这是事实。实际上,女性得不到的工作与大多数男性无关,但我们确实应该承认,因为有些女性得不到与之适配的工作,一些男性才有了工作,这也是事实。女性感到不公,应该集中在对最上层阶级的歧视上感到愤怒,而不是指责共处于底层阶级的男性。当然,我们还是要再强调一遍,一部分男性确实占据了原本应属于女性的工作,但罪责不在于他们。
二.论证不合背景,未强调不公的阶级属性第4章中,对于程序员由女性变为男性占绝大多数,以此这实在是没有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的明显表现。首先,计算机程序的发展迭代极快,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是极高的,工作强度也很大。由于客观原因,企业(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必然以追求利润为最大目标,由于女性的体力整体上较男性差,所以在经济选择中被淘汰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在这里并不否认女性的创造力,她们中间当然也有很多优秀者,技术高超者也不会缺乏。然而,一切追求利益和筛选成本的客观存在只能选择一刀切,这又需要更多的信息来减少这项成本,形成了一个怪圈。相应的原因在于企业完全追求利润,而不重视社会公平,所以罪责在于阶级分化,而上层阶级中男性居多,这是事实。一部分男性占据了原本属于女性的岗位,这也是事实。然而,受指责的男性和应该被指责的男性并不是同一群人。同样的,数据获取也有相同的原因。第5章也涉及到这个问题,无论是搬运水泥还是穿戴防弹装备,这些是绝对的体力劳动行业,男性在这方面比女性天生优秀,并且差距难以弥合,追赶的成本也很高。这就是说,作者没有搞清楚特定情境下所需要的特定条件,而是用一种透视的视角对职业要求不加提及地指责男性,虽然这可以增强情绪冲击力,但会丧失客观性,让人觉得不可信。对于有明显性别需求的行业,采取单一性别(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行为可以从客观上解释,但不代表一定是正确的,同样也不代表一定要改变。在第6章前半部分所涉及的案例中,由于将洗甲水泼到顾客的鞋上而受到罚款,这件事情是员工自己操作失误导致的,无论你的性别是男是女,作为一个有独立劳动能力、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的成年人,你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失误而被惩罚而感到不满,这不符合职业道德。在没有其他干扰的情况下,把这种案例用作压迫女性的证据完全是不讲道理的产物。性别应该是平等的,没有谁更高一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