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做一国之君,还是做单位的领导,或者是做一个普通人,我们都需要去倾听别人的建议,并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自我,从而能够做出进一步的调整。
最近我读了《秦汉谏议研究》这本书,这是一本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撰写的关于秦汉谏议相关问题的研究科普书。当然,作者较为通俗易懂的论述,也并不会让人觉得很难懂。
说到谏议,其实早在秦汉之前就有很多相关的事例了。比如我们在中学学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这是一次成功的进谏,让君主有所觉悟,做出了一些新的积极的尝试。从这个角度上看,良好的谏议流程利国利民。
《资治通鉴》注载:“秦置谏大夫,掌论议。”也就是说,秦代已经设置谏大夫,无固定人数,执掌议论。而关于谏议,我们有很多内容需要去研究,去了解,比如谏议制度的起源是什么,谏议方式有哪些种类,谏官的职责是什么……在这本书中,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
一些历史资料表明嬴政在为秦王时,还颇善于纳谏。统一六国后,赢政渐生自满之心,终至刚愎讳谏、拒谏。讳谏、拒谏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其时立法有妖言、诽谤之罪。我们也能够发现,真正的明主应该敢于去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只有广开言路,才能够明辨是非,才能够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少犯一些错误,多一些明智之举。古人云,“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诚如此言。
一般来说,谏议官除掌谏诤外,也具有商议国政的职能。虽然最终决定权往往在皇帝手中,但如果遇到一些比较紧急的情况,谏议官是有义务去及时提醒皇帝的。然而,谏议官虽然可以直接与皇帝交流,却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很多危险,毕竟伴君如伴虎。一方面,谏议官提出来的观点不一定会被采纳,有时候还会激怒皇帝。一个观点会不会被接受,既与人们对实际情况的认识有关,也与双方的交流过程是关,与双方的性格特点有关。在历史资料中,我们也会发现,常常有谏议官因言获罪,或者因为威胁到其他人的利益而被诬陷,被暗杀……这个职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反而需要很多的勇气与智慧。
《出师表》中有一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与诸君共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