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我读过的第一本通宵读完的余华小说,而《在细雨中呼喊》是第二本。在我心中,余华是一个很不错但也冷酷的叙事者,他的作品总是具有吸引力的魅力。
整本书以主人公孙光林的碎片化结构进行叙述,包括他童年和初中时的回忆以及孙家的历史。从小,孙光林就受到亲生父母的冷遇 - 他们打他、骂他,最后把他送到一个家庭不和谐的军人家里。那个家至少给了孙光林一些温暖 - 面对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指责,养母是唯一一个无条件信任孙光林的人。可惜的是,养父因外遇而丧命,养母也抛弃了孙光林,使他陷入极度恐惧中,只能孤身前往他出生的地方 - 南门。
最深刻的是,这本书生动描绘了一个个古怪的坏人:荒淫无度、不忠的父亲,想要用尸体换钱的祖父,冷嘲热讽的母亲,暴躁贪婪的哥哥,造谣的同学,无缘无故欺负孙光林甚至强奸70多岁老太婆的苏杭,以及孙光林童年时代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也因各种原因疏远了他。
本质上,我认为《活着》和《在细雨中呼喊》的基本出发点是相似的 - 主人公被生活抛弃,陷入名为孤独的沼泽。然而,与富家子弟徐富贵相比,我更能理解以孩子的视角叙述故事的《在细雨中呼喊》的主人公孙光林。
读完书后,我特别记住了一句话:“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之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这表达了人类一直以来在流动的时间中存在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文明社会,而余华的书给读者描绘了一个缺乏道德约束的野蛮愚昧的“荒原”世界。
这正是我认为读世界名著或历史小说的意义所在。现在大多数人已经摆脱了只靠生存的境地,迈向了物质富裕的生活。我们远离了战争、饥饿、苦难和黑暗,以至于我们不知道缺乏法律和人性约束的社会是怎样的。这类历史小说成为那个时代的记忆,成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途径。
如果书籍失去这种意义,那后世还会有何意义?现如今,社会上广泛流传且畅销的言情小说并没有真正的营养,就像快餐一样。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