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背景:谈作者的一生
本书的作者叔本华1788年诞生于一个富商家庭。富裕的家庭生活给予了他足够的闲暇与自由来发展自己的认知。叔本华与母亲的关系并不好,这也导致了他在书中对女性的言论存在偏见。在19岁之前,叔本华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相反,他在不同的文化中接受了熏陶,并通过游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习。但这并没有阻碍他早早成才,29岁前就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叔本华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放弃了商业生涯并开始念大学。在大学里,他广泛学习了许多学科,包括哲学、医学、历史、物理、植物学等自然科学。叔本华对自己的才华非常自信,甚至有些自负与自傲。同时,他也向往着极致的思想生活。正如他在书中所写,他的生活规律而克制,尽可能地避免外物对思想的干扰。1860年,叔本华因意外去世。
看完叔本华的一生,深感天才是优于苦干,也佩服他能够有勇气避开人事纷扰,坚定地过自己书里所推崇的幸福人生。
二、核心思想
这本书看起来似乎是一本心灵鸡汤,但实际上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叔本华用简洁优美的文笔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厘清了人的自身、身外之物、名誉、地位名声等诸多因素对人生幸福的影响,也阐释了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他人和世事才能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
三、读书感悟
在这个纷扰的社会里困扰着我们的许多问题,原来在数百年前就已经有人给出了答案。书中,作者反复强调内在对幸福的重要性。"精神迟钝的后果就是内在空虚…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能够让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可靠手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每个拥有丰富内在的人都应该热爱独处胜于社交,因为与自己相处就已经足够有趣了。身外之物、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只是扰乱我们幸福的因素,我们必须冷静而克制地对待。
然而科技的发展正在一步一步侵蚀着我们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并扩大着我们的视野,强化着我们的欲望。现代社会,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留给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以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独处。这对愚人而言是种解药,对人类的精神而言却是毁灭。网络、手机、各种电子设备让我们即使在独处时也可以进行各种消遣以虚度光阴。我们越来越不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甚至一刻都不能忍受。我们变得越来越肤浅、愚钝、麻木,忽视了经过深思熟虑的内心世界中所蕴含的深刻智慧,耽于享乐,玩物丧志,娱乐到致死。现代技术所创造的许多“死肥宅”,看似喜欢独处,其实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沉溺于外物,这种方式比传统的社交、聚会更为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以至于人无处可逃。我们“独处”的时间越长,精神反而越萎缩,这是现代人的悲哀。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断想到现在流行的“断舍离”。为什么断舍离总是失败?为什么每次扔掉一些东西换来的却是买买买?为什么断舍离的结果就是被外物所包围?为什么我们总是感觉只有囤积足够多的东西才能获得安全感?“断舍离”教我们要舍弃外物,但却不教我们舍弃欲念。我们真正应该克制的是欲望,限制我们的视野,不让太多欲望成为我们幸福的基础,那样只会招致幻灭。我们以为通过拥有更多的物质才能获得幸福,其实这只会让我们招致更多的因失去而产生的痛苦。我们应该让幸福建立在内在,并尽可能避免因外在而使自己失落与空虚。我们习惯了向时间借贷,却忽视了由此而形成的高额利息。我们想要通过外物的丰富来掩盖内心的空虚和贫乏。消费主义不断为我们创造一个又一个虚幻的梦,让我们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只有不以物喜,让生活关系尽可能地简单,同时尽可能地去丰富自己,让自己拥有“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快乐的性情、愉悦的感官和健康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