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录里《阳光》在《月牙儿》之后,我却偶然发现,先看阳光再读月牙会有一种更微妙的阅读体验。阳光结尾写道,“我”失去了一切,身份、地位、亲人,阳光不复存在。紧接上月牙儿的开篇:“我”又看见了月牙儿,带着点寒气。仿佛是《阳光》中的“我”年纪轻轻失去“阳光”后的命运的接续与暗示——当阳光发现她自己并非太阳或者说光源,而又无法再享受阳光的荫蔽之后,她其实就是那个承接着太阳反光的月亮,陷入无边的暗夜。在这个意义上,阳光会变成月牙儿,阳光就是月牙儿。我甚至感到,这种女性宿命的接续背后,是作者的无奈喟叹。而这又让人想起《月牙儿》里那句“女性的职业是世袭的”(大意),那就是成为昌支。(多么可怕的一句话,尤其对女性读者来说。)这是走投无路的女性的可怕的自我觉悟,同时也是作者的思考。这思考本身像冰一样冷酷刺骨,但又透着作者不可遏制的怜悯。老舍的怜悯不是“感化院”式的、俯视意味的,而是平视的,他对无数个没有名字的“月牙儿”、面目模糊的底层女性充满深切的同情与哀怜。
阳光中的某些方面偶尔也会让我想到安娜卡列尼娜,年纪轻轻、没有体验过热烈的爱情,就遵循安排嫁给了体面的先生,拥有了体面的生活,自己也成为了体面的太太。然而只有太太本人知道,她的内在是一潭死水,她渴望“爱情”。尽管这两个人物有诸多不同,我有时也会感到阳光和安娜冥冥之中的相似。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