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年前,我因为刚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对明史特别感兴趣。那段时间找了很多明史的著作看,其中就包括这本《万历十五年》。多年过去,书的具体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只有大概的印象。总体的感觉就是这本书很好,但是好在哪却早已记不清楚。最近,也就是在二三年的九月,我花了一个星期重新读了一遍这本书,但仿佛在看两本书。这种感觉就像是一条你经常走的路,有一天不再走了,而当你重新踏上这条路,却发现当时看到的景和物与如今相比大相径庭。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八年我的阅历、经历、知识都得到了提升,从而使得对一样的文字产生不一样的感悟。但我觉得我很有必要把此时此刻的感悟写下来,当我以后再去读同一本书的时候,我能够很快的通过这段文字把思绪拉回到数年以前。我能够追溯到我当时的所思所想,以及我当时观念的局限性。
这本书是由美籍华人史学家黄仁宇写的历史读物。它不算一本严格的历史书,因为它没有编年之分,没有传记之别。但它也不是小说杂谈,如果没有一定的史学基础,读起来可能会不知所云。很多人喜欢历史,其实喜欢的是历史故事。那些光怪陆离的宫廷秘史,那些闻所未闻的官场纠纷,大家很多时候都是抱着看故事的心态去接触。诚然,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脱离了这些事件,历史也不能串联起来。但要说历史就只有这些,那是不严谨的。历史需要反思,需要了解一件事情它为何而发生,又为何而结束,这其中便牵扯到当时的制度、皇权、思想、礼仪等等。通过对过去的成败来反思当下,通过复盘来还原出最适合的未来道路,这便是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需要思考之处。
一般我们认为,重要的转折点是出现在开始或是结束的时候。但在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看似只是万历皇帝当政的普通的一年,但其实正是在这一年,大明王朝开始走向灭亡。作者通过朱翊钧、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些人物在这一年的重大转折,讲述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所存在的弊病。从细微处发散,追本溯源讲了两百年以来所形成的旧制,就好似癌细胞已经扩散了全身,割肉剜疮已经不起作用,必须进行全方面的换血才能取得成效。“明亡,实亡于万历。”这是史学家公认的说法,正是因为万历的国本之争,使得朱常洛登极后不足一月即暴毙而亡。而也是因为万历后期的怠政,使得明王朝这座看似稳固不倒的宝塔,其内部已遭腐蚀殆尽。在封建王朝政府,不会用技术和经济的力量扶植民众,而单纯依靠政治上的压力和道德上的宣传,这样的统治注定不会长久。当然,今人观古,也不能完全按照今时今日的想法去代入,因为历史总是有它的局限性,从现在的角度看来自然是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在当时却很有可能就是最优解。
所以,对待人生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回顾,去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去评判自己的对与错。但永远不要站在上帝的角度要求自己,不然一生只会陷入懊悔与遗憾。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