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的一位很内向的朋友和我聊天,她接到一个演讲任务。一想到要面对全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在众目睽睽下发言,她就浑身发抖,话都说不出利索了。
虽然我安慰了她半天,告诉她要自信、大胆等等,但是在演讲那天,她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站在台上的那一刻,她大脑一片空白,安静地气氛令她仿佛喘不过气来,不断冲击而来的紧张感、窒息感以及自己颤抖的声音,让她彻底留下了阴影。她越发地“怕人”了。
《无惧焦虑》
从事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10余年,累计个案时长超15000小时的执业心理治疗师瞿洋在《无惧焦虑》一书中说:“焦虑往往是一种预期的,指向未来的,并以未来可能发生的负面结果为导向的情绪状态。”
无惧焦虑
评价人数不足
瞿洋/2023/天地出版社
像我朋友这样的情况广泛存在于社交恐惧者中,很多人在当众讲话时的恐惧,常常是正常人难以想象的。他还说:“担心与恐惧是焦虑情绪的核心成分。”
《无惧焦虑》
所以,这种面对预想出来的负面后果而产生的内心紧张不安、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往往是焦虑症的体现。
美国情绪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焦虑是多种情绪的混合体。它表现为情绪上、心理上、躯体上以及行为上的一切反应。
从情绪上表现为:紧张、担忧、烦躁、害怕、恐惧等,常伴有心跳加快、心慌气短、胸闷、口干、头晕、尿频等躯体症状反应;
从心理状态上表现为:忧心忡忡、无法掌控、内心的不踏实感等;
从行为上表现为:坐立不安、来回踱步、搓手顿足、小动作增多,效能低下等。
《无惧焦虑》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于焦虑及其他情绪障碍的人格特质影响,在30~50%之间。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人的焦虑情绪经常会和她的直系亲属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问题。
一个生活谨小慎微的母亲,凡事都会要求严格,尤其是对子女的教育,不断地批评鞭策,不能有丝毫的疏忽。
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未来面对各种事情时就会变得格外小心,总是担心事情可能会出现各种负面结果而惶惶不安,焦虑满腹。
这就是书中所说的生理易感性,焦虑经常以家庭或族群的形式出现。虽然有的人继承了焦虑遗传基因,但并不一定会发展成焦虑症。
《无惧焦虑》
那么,怎样才能判断焦虑状况呢通过书中给出4种方法来判断。
①病程时间,也就是症状所持续的时间。被称为慢性焦虑的广泛性焦虑症的病程时间标准为至少6个月;被称为急性焦虑发作的惊恐障碍的病程时间标准为一个月。
②心理功能的紊乱与失调,比如过度的难以控制的紧张或担忧,注意力或记忆力等明显减退,失眠等功能性的异常状态。
③明显的痛苦感。焦虑本身的痛苦,以及焦虑所引发的痛苦,都会持久且难以控制。
④社会功能是否正常,间接地反映个体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健康水平。比如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无惧焦虑》
在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外界,这样就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诱发或者导致广泛性焦虑症的产生。我们可以通过6种方法来应对。
①担忧的觉察训练。将引起焦虑和担忧的事件一一列出,列出好、坏清单,找到关于担忧的优缺点,有助于增加改变焦虑状况的动力。
②偏差认知的校正。寻求他人的帮助,针对引发担忧的想法进行自我挑战,尝试一些可能发生的正向结果。
③增加确定性和忍受不确定性。比如,针对即将上台演讲的工作任务,通过做计划、寻求帮助等方式来增加完成任务的信心。
④解决实际问题。找出影响情绪的事件和当前的主要问题;借鉴以往处理类似事件的经验和方法;站在第三人的角度看待自己当前问题。
《无惧焦虑》
⑤想象暴露训练。将自己暴露在害怕的事物前或情境中足够时间,不采取任何逃避,恐惧感就会逐渐减弱,负面认知也会随之改变。
⑥练习正念。以旁观者的视角,注视这些正在出现的想法,将其当做普通想法看待,而非现实的反映。
虽然焦虑让人痛苦,但那都将成为曾经。这本《无惧焦虑》让我们找到直面焦虑的勇气和无所畏惧的决心。希望每个身在囹圄的人,都能找回平和自在的心境,用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过好每一天。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