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20多天看完了《红与黑》,也是迄今看过的最厚的一本书。传世经典读起来就是不一般啊(译作的语言也可谓精妙绝伦)!学界称其为“心理小说”与“现实批判主义”的奠基之作(封面即注明:“当时的社会曾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我不太懂这些,但阅读时,的确感受到作者对人物心理刻画之细腻。再比照日常生活,代入具体情境,个人的心理活动也确有那般丰富。这是现实的。
细品此书,可从社会的本质到人本身的问题等方方面面进行研究,我尚无能力漫谈。且其虽著于近200年前(1830年),但所反映的问题,当下竟俯拾即是,或许此之为其得以传世之重要缘由。当然,在人的普遍性问题上,亦无需刻意区分时代。面包、阶层、欲望、爱情等,是各个时代的人的共同命题。读罢全书,看看解说后,才清楚书名之由来:“红”代表红袍拿破仑一方之新势力(司汤达曾随拿破仑身着红袍出征),“黑”代表黑袍教士、贵族之旧势力。男主于连虽有一颗红心,但却不得不以黑袍伪饰,以实现一个受过教育的底层人的雄心壮志。但在19世纪,其命运业已为时代所先决。正如书中所言:“他的一生,不过是为大不幸作准备的漫长过程,当然不排除被视为人生最大不幸的死。”
前些日子听《八分》,史学家王笛老师的座谈对我颇有启发:长期以来,我们普遍关注的历史,是王侯将相、朝代更替的“英雄史”,而平民百姓的日常、社会生活史,则不易引起注意,原因在于其与我们大多数人距离太近,我们不常留心。这本质上是史学观的问题。须知,95%的人都是事实上的普通人,惟有那5%甚至1%不到的人,才与“英雄史”关涉。故关注“日常史”,关注我们自己的过去与当下,不无重要。而文学的视角,则常由普通人出发,记录其所观察的时代。文学,实质上就是“生活史”的重要史料。读完《红与黑》,即仿若在19世纪的法国游历了一番(也算是旅游与开拓视野吧),见识了彼时的社会风气与人的一些本质问题。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