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是个优秀的作者,具有天赋。过去我常常想,一个只擅长写短文的作者怎么能成为作家呢?她写的东西和豆瓣的帖子没什么区别,可能只是她阅历广博,独具风格。我在中学时读过她的《撒哈拉的故事》,感受特别明显。撒哈拉神秘而美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现在我知道西属撒哈拉已经不复存在,但她笔下的拉美仍然存在。例如《万水千山走遍》中的墨西哥,我也去过。经过对比,我发现三毛确实是一个敏感浪漫的人,她的感受和想法很有内倾直觉者的特点。她所写关于自己所见所闻的内容胜过对当地实际情况的描述,如果读者从未亲自去过这些地方,很容易误以为实际情况就是她所描述的。然而,即使你了解当地,也会发现三毛并没有歪曲事实。她通过放大自己的情感,赋予了周围的一切以意义。
她渴望深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去那些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村寨,甚至不惧怕当地的强奸事件。十几年前的我也许会天真地认为:"这又有什么?只是其他人太傲慢,只愿意住在外国人的街区,这样和住在国内也没什么区别。"然而当你真正去过墨西哥或撒哈拉这样的地方,你会收回这种天真的想法。当死亡或强奸这样的人身威胁离你只有五步之遥时,每个人都会像返祖一样拥有对天敌的预警直觉。难道三毛没有这种直觉吗?
尽管三毛走入这些地方并不只是为了留下“大话”,但我逐渐读出来,这并不是她天性使然。她明知自来水有病菌,却还是喝下去后腹泻;她躺在床上,有像从天而降的雨点一般的虫子,却在苦中自苦。她是个容易共情的人,用报社的资金,一边旅行一边写文章。她在写作时从不忘记栽培自己,也不愿意像其他人一样生活在落后地区,只有她一个人过着百倍于当地经济水平的生活,虽然这本来就是她的生活与当地经济差距。
她这么做也许是因为她把这些土地都当作自己的故乡。她的《橄榄树》中写道:“我的故乡在远方”。但我却觉得,她并不是故乡在远方,她只是在远方寻找故乡。所以,她不愿意以游客的身份寓居在外!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未曾涉足过拉美小镇。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尽管去过这些地方的中国人可能不多,但本地人的视频日志和西方电视剧确实很多。只不过这些影像相对客观,而三毛是一个创造梦想的人,她的梦先蛊惑自己,然后再蛊惑读者。她按照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给所有的风土人情赋予了意义。通过表达她的天赋,她让读者也能感同身受。因此,她为这些神秘而危险的地方涂上了美丽的滤镜。
她并不比其他人更浪漫,只是可能相比一般的台湾人她的家境好,所以她才能安心地沉浸在西语世界中。我一直有偏见,认为台湾人有岛屿情怀,总是带着一股粘腻的氛围,不够清爽(希望这只是我的偏见)。所以当我读到三毛的《又见棕榈》中的人物总是说美国,并将其视为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准时,我觉得无法与之产生共鸣。三毛的家境也许是她充满自信的内倾个性的真正依仗,也是让她能够写出那些“活泼”文字的源泉。
因此我们才能看到她敏感却不直率的古怪个性,看到她头脑中奇特的想象和非主流的作风,她对当地知识的筛选和表达。正是因为她以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为风土人情赋予了意义,通过她的天赋让读者也与之共鸣。于是,她为这些神秘但危险的地方给予了美丽的滤镜。
歌词作者也能成为文学大师,归根结底,文学只是一种感知,文字也不过是工具。只有在传递和连接上,才会突然产生吸引力。
唉,所以我总是这样持有双重标准。我喜欢的东西,即使狗血庸俗,我也会说它梦幻丰富。我不喜欢的东西,即使精致优雅,也只是一张废纸,因为文字本身只是博灵犀一笑的工具。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