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兰·达斯顿、彼得·加利森 译|徐傲群
“让自然为自己说话”(Letnaturespeakforitself)成为了新型科学客观性的口号。它促使科学制图中的价值发生了倒转。早期的科学图集制作者将理想化的干预视为美德,但在诸多后继者眼中,这却成了恶习:卡哈尔对高尔基的简化感到愤怒。科学客观性的问题不仅在于客观性本身,还在于伦理道德,全人类的科学家如今都必须克制自己,不将未经检验的意志投射强加给自然,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因对人类在自然与再现之间的中介作用心存戒备,研究人员如今转而使用机械制造的图像。科学家们利用自动记录仪器、照相机、蜡模及其他大量设备,近乎狂热地为记录鸟类、化石、雪花、细菌、人体、晶体和花朵的图集制作图像,目的是让图像免于人类的干预。
本章所阐述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项伦理–认识论计划,这项计划旨在创造一种基于视觉的机械客观性。这种机械客观性要求科学家具备某种特质——长于勤奋和自我克制,短于和蔼可亲的解释。
机械客观性是否完全实现过当然没有,机械客观性的倡导者知道自己所面对的是一种规范性的理想。机械客观性要求科学家能够克制干预或补完的冲动,让对象自己印在纸页上,而不是将其“视为”某种理想。
机械客观性和道德化的科学密切相关。科学家普遍认为机器是人类工作美德的典范。机器所提供的是免于意志干预的自由,机器既不涉及自由意志,也不涉及自我掌控。
当然,机器不会自行运转。整个19世纪,科学家都在与插图画家合作。科学家依靠插图画家来检验作者的假想或推测,而插图画家则成为了科学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械客观性的形式在19世纪中叶出现,最初是零星突现,之后愈演愈烈,到了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达到了顶峰。图片、机器、插图画家共同创造了一种全新而强大的科学视觉形式。
在探讨自动图像制造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讨论19世纪中叶的自动复制形式——摄影。科学客观性与摄影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复杂,摄影并非无动于衷的推动者,并非全然沦为客观视觉的地位。并非所有客观的图像都是照片,也并非所有照片都被视为符合事实的客观。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