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书名所示,这本书研究了清朝同性关系,同时指出“男风”与现代的同性恋有所不同。
一些由文本引申出的与现实结合的现象更加有趣。
作者提到了“白幼瘦”这一概念。情欲产生的原因主要围绕年轻和貌美这两个关键词。所谓的貌美并不是真正指相貌出众,更多指的是以年轻为基础的清秀、洁净,甚至是女性化。这可以与现今对于“白幼瘦”审美进行联系。这些筛选因素并非出于喜好,而是出于掌控和权力地位上位者对下位者的狩猎。不论是双方主动建立关系还是一方被动强迫发生关系,拥有这些特质的人都更容易被得逞。在过去,天生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是无辜的,但现在被社会规训要求拥有这些特质的人则更像是自愿跳入筛选机制内。
在研究中也提到了具有女性特点的男性更容易吸引异性。男风与同性恋确实在文化上有所区别,但这也让我再次思考现代同性恋的真正所爱是什么。
这本书让我觉得男性在过去千百年来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和进步。强迫发生性行为时,一些人会利用酒精迷晕被动者,并以酒精为借口为自己辩解;因为金钱交易而发生性行为,但最终却认为关系不应该只局限于金钱,还应该有感情;强奸被发现后,采取赔礼道歉的方式,但这只会换来被动者再次受到性侵害;当主动者试图以肢体试探来建立性关系时,被动者因为羞耻而无法拒绝,在主动者看来,没有明确的拒绝就等于接受;当主动者试图逼迫被动者发生性关系时,他们会采用公开污名化和私下性骚扰的手段。更不用说在任何情况下的“唯一解决办法”——杀害被动者(以及他们的家人或知情人)。
不仅男性没有变化,社会对待性和性侵害受害者的态度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当然了,这是一个父权社会)。被性侵害的一方更多地受到道德上的谴责,而将主动者视为犯罪分子。受害者不仅会经历性侵害,还可能因此被亲人和家族驱逐,并被边缘化。而被动者因为种种原因而选择忍耐,但主动者却从不收敛。年轻的受害者往往会觉得生活毁了,结果选择自杀。此外,社会的态度也给予受害者第二次伤害。如果社会环境越苛刻,受害者就越难以应对性侵害。正如林奕含在书中所说,“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是整个社会一起完成的”。
在儒家社会中,儿子、丈夫、父亲的角色是最重要的,结婚生子被视为一项任务,而不是情感的结果。这导致许多男性在完成“任务”后会转向男风,或者在一段时间内沉浸于男风后再回到婚姻和生子。清朝的同妻应该是相当普遍的,只是现在他们更好地隐藏起来了。这再次证实了性和爱对于男性来说可以分开的事实。
从某种角度来看,社会结构中的上位者将男女都视为可物化的存在。尽管似乎男性更加被物化,但事实上,这是因为古时女性没有发声权和其他生存方式,女性“默认”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男性会处于现代女性所处的位置。
因此,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对男性案例感到一些感慨,不禁想到女性所面临的更困难。
这本书对纯男性关系进行了研究,当将性别因素从性缘关系中剔除后,似乎更容易看清“爱”的本质,并对其进行解构。无论这种关系是如何建立、发展和消散的,都离不开“权力”这个核心。如今,我们甚至意识到父母之爱、朋友之爱也并非无条件的。因此,过度赞美和追求性缘之爱实在有些可笑。我有点感觉爱情更像是一种情欲,而不是真正的“爱情”。
这本书的不足之处首先是因为作者的研究文献主要依据《清代内阁刑科题本》,因此角度相对狭隘,内容中也主要集中在以暴力为最终结局的男性同性关系上。正如作者所说,许多受害者选择了隐忍并最终被历史淡忘。其次,内容过于侧重于解读刑科题本的案例,有很强的重复感,可读性较低。后期一些例证中,作者的猜测也较多,这种局限性给人一种不够严谨的感觉。而且,很多结论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其他文学作品阅读中都已经被明确了解,缺乏新意。最后,这本纸质书的开本大小对阅读体验来说真的很不友好。
- 2023.8.20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