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用翻译学理论巧妙研究近代史,从选材、翻译者、赞助者、读者、意识形态对严复、鲁迅的翻译活动进行深入解析。
一、选材:研究哪些作品被大量翻译,在特定时空受到垂青,这些作品与中国原作的区别在哪。
二、翻译者:研究翻译者的资历、背景以及他们以何种途径认识西方,扮演何种角色,社会为何接受他们以及他们选择作为译者的目的。
三、赞助者:研究支持翻译活动的人,他们以何种形式出现,他们的日程与自身与译出语或译入语的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扮演赞助人角色的条件和对译者活动的制约。
四、读者:研究阅读翻译作品的人,他们的资历、背景、为何愿意接受西方外来思想,他们对待翻译的态度以及从翻译中期待得到什么,这些期待对翻译的影响,以及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五、社会文化系统: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系统的特征,系统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准则如何融入和改变翻译学,这些准则在受到翻译冲击后产生何种回应和变化。
此外,对于翻译理论的“原著中心论”进行反思,意识到翻译不仅是原作的衍生品,还是一种重新创作,有时翻译品比原著的影响更大。比如近代中外的诸多不平等条约,在当时的报刊通行版本大多受到删改,原本难以看到,反而是删改本影响流传至今,形塑了人们对近代中外关系的认知。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方法论方面的指导价值。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