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是每本出版物的第一个读者,除了作者本人,没人比TA更熟悉书里的细节。
而好书总会激起人的分享欲,当书带着新鲜的墨香运出印刷厂,翘首期待与读者见面时,编辑就该拿出一篇书讯(或书评、编辑手记),把“孩子们”推荐到合适的人家。
推荐这件事本身是令人兴奋的,也是有价值的,但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每次书讯写完,从最后一次保存文档并关闭的一刻起,就再也不想打开了,也不想在之后的任何链接里撞见它。因为深知自己写得有多么糟糕,即便吭哧吭哧花了好几天功夫,也改变不了它那一坨废弃物的面目。
不知其他同行是什么感受,对我来说,写书讯的过程是痛苦的,大概有一半时间都用来否定:标题不好,结构不对,遣词造句不行,格局太小等。不断有质疑的声音在脑海中回荡:“这么写吸引人吗”“会不会太像广告”“别人读了反而不想买书怎么办”“不符合作者的本意怎么办”“没把最精彩之处传达出来怎么办,写得不全面又怎么办”“肯定有人会说这个编辑太菜了……”每写一句,都要检视一遍:“这是不是句废话会不会太陈词滥调了”
写到这里时,自我批评的声音正在脑袋里兴风作浪:“啰唆这些真没劲!”
哦,真想把前面的五百多字一删了之!
但冷静了一下,又想,我写的其实不止是一个编辑和一篇书讯之间的难题,而是一个绝非少数的群体每天每时都可能面临的困境。想想人们的日常烦恼吧:总认为自己个子不够高,皮肤不够白,身材不够好;出门前反复犹豫该穿什么,觉得怎么搭配都不好看;看到精致美味的甜点,首先想到的却是吃下后的罪恶感;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可能比吃甜点更加罪恶;自己怎么又睡懒觉了,怎么又没健身,怎么又暴饮暴食了,自制力怎么这么差;本来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又忽然不想送了,因为担心朋友不喜欢……
这些问题是同质的,非常普遍,让很多人深陷在自我厌弃中。那么,分享共通的经验说不定会引起其他人的共鸣,甚至给别人一点点启发呢。
其实早就发现,最喜欢对我说“你有问题”的人,对我最不满意的人,正是我自己。
过度自我怀疑和自我批评当然会增加压力,降低自我价值感,阻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道理都懂。但那个苛刻的声音出现时,我根本无法反驳,只觉得它就是宇宙真理。
曾尝试过一个方法,读一段别人的文字,但假装那是自己写的东西,看自己会有什么样的眼光。结果,果然,那些声音又出现了。别人的文字,即便出自知名作家,即便是经典,也瞬间变成了垃圾,我还是能找出它们不顺眼的“漏洞”。所以可能不是我本身的能力有问题(小心翼翼极不确定地写下这句),或者至少问题没那么严重,而是我头脑中的那个声音是只针对我一人的攻击。但明白了这些,还不能让我摆脱对自己的苛责,那个声音是我自身的一部分,如何把它切除掉
这时就显示出心理学的重要性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人的内在都是由很多个不同人格构成的,有的人格喜欢不切实际地幻想,有的人格贪图安乐,有的人格为别人考虑,有的人格只顾自己,有的人格就像个苛刻的审查部,专门负责批评自己……只是我们平日并不清楚它们的存在。
为了帮助人们仔细倾听内在不同人格的声音,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平衡内心,美国一对心理学家夫妇哈尔·斯通和西德拉·斯通,极具创意地将这些人格拟人化,比如叫它们空想家、享乐者、负责任的父母、不负责任的孩子、任性的公主、莽夫、找茬鬼。
是的,每时每刻不遗余力来数落我们的,最喜欢指责我们这里不行、那里不行的,就是“找茬鬼”。真想发自内心感谢这个命名(和译法)——心理学家用最通俗、最明确的方式告诉我们,那些自我批评的声音都是不怀好意的找茬,并非我们自身真的糟糕到极点。现在,那些声音被生动地定义成一个独立角色,轻轻松松与我们分离开来:不是我们自己批评自己,而是这个找茬鬼在捣鬼。
好极了,现在该轮到我审视找茬鬼了,它变成了我的观察对象,这是摆脱找茬鬼的控制的重要一步。
我仿佛看见它连连摇头,一脸鄙弃,都懒得和我多说什么的样子——这副神态似曾相识,它在模仿很久以前批评过我的那些人,比如父母、老师。(每个人的找茬鬼都有不同的样子,这取决于每个人成长中遇到什么样的外界批评者。)它正用带刺的声音说:“跟你说了多少回,你平时就应该花更多时间读书、练笔,这样写出的文字才不会枯燥,看看你写的是些什么!”
可是我究竟花多少时间,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找茬鬼才会满意呢直觉和经验都告诉我,它是不会满意的。况且我之前已经证实,即便拥有名家的生花妙笔,它照样会找出我的漏洞。
莫奈亲手毁过自己的数十幅画作,卡夫卡曾留下遗嘱让人烧掉手稿,某知名音乐人曾烧毁自己口碑最好的唱片,还在歌中形容自己“就像屎的倒影”。连他们都逃不过找茬鬼的胁迫,我又平衡了一点。
难道找茬鬼真的想摧毁我们吗哈尔和西德拉告诉我们,找茬鬼之所以毫不留情地攻击,恰恰是出于对我们的保护,保护的是年幼时那个脆弱、敏感、毫无防备的小孩。它以为,如果赶在别人批评我们之前,先狠狠批我们一通,就能帮我们挡住外界的伤害了,以为这样会让我们好受一点。的确,如果书讯被领导打回来,或者被读者吐槽,我岂不是更难以承受
但找茬鬼不该这么没有分寸,它如果一直站在我旁边,等着评判我的错误,让我每写一句都战战兢兢、瞻前顾后,那我的思路还怎么打开,书讯还能写得下去吗当它告诉我做什么都不会成功的时候,我还怎么能有所改变,迈出脚步提升自己呢
可我又不能一脚踢开找茬鬼,它是我的一部分。它太害怕别人批评我了,我必须安抚好它的忧虑。(我发现它现在不再怒气冲冲,而是像个孩子难受得噙着眼泪。)
“别人会怎么看你”这是找茬鬼的经典句式和思维模式。但我们有选择权来决定别人的反应对自己有多重要。我已经去尽力完成了自己的事情,其他人的批评并不是我能控制的。况且,有时评判可能根本不存在。如果找茬鬼还在担忧,我就用哈尔和西德拉教给来访者的话回复它:“人们根本不在乎,他们应付自己的生活、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够忙的了,谢谢。”
找茬鬼听到这里,将信将疑,虽然还有不甘,但情绪缓和了很多。如果它的恐惧和焦虑在可控范围内,还能对我写书讯提供积极的指导,及时提醒我注意哪些问题,甚至提升我的职业优势——编辑不正需要细心、严谨和敏锐吗
又快到关闭文档的时候了,但我想这篇文章我还会打开的。找茬鬼攻击了我那么多年,与它的和解也是一场持久战,它还会不时占上风,到时就需要重温这次剖析的经验了。
写完这些的确平静了很多。——这同样符合自哈尔和西德拉的建议,他们认为书写(通常是写日记的形式)是一个简单有效的好办法,写的过程中,感受、情绪和思维都会参与进来,内心的声音越来越清晰,那些困扰也会逐渐豁然。
最后,为了保护更多文明的成果,减少人类自毁杰作的概率,更为了每个人都能活得更加自在自信,不再被自我厌弃所吞噬,必须郑重推荐心理学家哈尔·斯通与西德拉·斯通的这本实用手册——《为什么总是看自己不顺眼》。祝你也早日与自己的找茬鬼和解,爱自己,爱世界,从容生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