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走出负面的情绪,首先要了解自己内心处在什么样的状态里,并且直视他,才能找到重建的方向。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多少都会有问题,比如内耗、抑郁、焦虑等。
人的心理冲突的根源,我粗糙的解释是个人与集体的冲突,人想要进入集体,寻求集体的保护,自然要丢掉一部分个性,对吧要丢掉的那一部分其实就是要压抑自己,如何压抑它就是我们心里的一个冲突的来源。真正的人是复杂的,是个性的,是撕扯的,并非简单的脸谱式存在。
在书中霍尼提出,无论现实意义上的冲突是什么,进入无意识层面,本质都是对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的冲突,她把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分为三种,亲近他人,对抗他人,还有疏远他人。
第一种,亲近他人,就是屈从型人格,或讨好型人格。这类人需要情感的联系和他人的赞许,从而建立自己。他的情感需求不依赖于别人的内在价值,也不依赖于真实的反馈和感受,更多是对亲密关系本身的渴求。所以屈从型人格会表现出盲目性、强制性,而一旦关系受挫,就会无比的焦虑。
而在这些关系中,谁的情感最不可或缺,谁对他就最具有攻击性,也是最可怕的,从而就越屈从对方。往往表现在爱情、婚姻关系,当然也表现在亲子关系中。我认为几乎所有人在童年时期,都会在家庭关系中形成屈从型人格,尤其过去生7、8个孩子的年代。屈从型人格,他们会回避对立、竞争的关系,他愿意把好胜心、报复心都压抑起来,以至于自己都好奇,为什么自己这么顺从,这么好说话。于是他又突然陷入到自责中。他自我的建立是随着别人的评价而存在的。当然,所有人都是在他人的注视下建立自己的,无一例外的社会属性。但若过度依赖他人,那么自我就非常被动,常常会陷入自尊的低谷、妄自菲薄,且一旦掉进去,想要再爬出来却很难,需要付出几倍的努力。这个过程中,多重人格会伴随出现。它们之间相互的冲突,让人有时会陷入消极的情绪里,有时候又物极必反,仇视一切。职场、婚姻中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反过来,渴求没有得到回馈或达到满足,就会产生被抛弃、被羞辱了的错觉。这类人格为了内心的统一性,会寻找理由来自我安慰。比如主动说服自己:“我爱你,我无私奉献。你的回馈,我一开始就认为不重要,这是对我自己道德的修炼。”但最后终究会爆发,导致自己一贯的温和顺从的形象在某一个瞬间变得四分五裂。
第二种人格,是对抗性人格。对抗人格,它会让自己处在丛林般弱肉强食的法则中,强调适者生存自然,更加渴望成功,渴望特权。某些程度上,他和讨好型人格相反,他认为自己和他人的一切的情感都是矫情的。讨好型人格和对抗人格,他们都不思考关系中谁的过错更大。讨好型人格其实也不认为自己有错,但是他习惯性承认自己有错。而对抗性人格即使认为别人没有错,但是他始终要强调自己一定是对的,他需要这种自己必定是对的立场。这类人格在职场中其实也很常见,他强调无情才是强大的,他不需要过度的怜悯、虚假的共情,内心深处对任何人都是谨慎的,尽量以恶意去揣度他者。
第三种态度是疏远他人,也称孤僻型人格。我倒不觉得它和前两者一定是并列的关系,更像是受社会影响而形成的态度。孤僻者疏远人群,疏远自己,对情感体验是盲目的,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希望什么、相信什么,与自身也是失去联系的。文学作品里经常看到,无论是加缪、毛姆、黑赛等,他们都写过类似的角色。这样的人,他们看待自己的人生,都似乎带着旁观者、局外人的态度。他们寻求独处,强调隐私,在自己的世界里,才能获得安全感。孤僻型人格的价值体系非常矛盾,他有时倾向讨好型人格的情感需求,承认自我牺牲,有时候又认同对抗人格里的冷酷法则,强调人自我保护的攻击性。比如,有些人在融入新环境时非常敏感,好处是能捕捉别人的情绪,坏处是自己容易受挫,一旦受挫就会陷入自我孤立的状态。这时3种人格同时出现,既想讨好别人,进入群体里。比如有人要求做份外之事,就马上讨好地去执行。但其实又带着对抗,认为有些感情是虚伪的:大家故意约着一起吃饭,谁受伤了相互安慰,都是过度矫情。于是带着很矛盾的心理,有一种觉得自己高于别人,看得更明白,但是又好像不屑于证明自己,更想疏远人群。其实所谓钝感力,是在试图解决冲突问题。但事实上敏感的形成,不可能用工具式的方法解决,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巧妙地释放压抑。如果放纵自我在冲突中越陷越深,最终结局只有两个,一是走向了彻底的孤僻,大家真的不再理解、包容你了。还有就是走向暴力对抗,在某一个时刻,你带着汹涌的恶意,突然宣泄情绪,却让他人感到莫名其妙。以上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十分糟糕。一旦破坏之后,就会把一切都怪罪于别人,认为自己是高傲、无人理解的人,或者陷入自我怜悯,营造自我同情的苦难形象。但这时已经被别人下定义、贴标签了,如果你想要扭转负面印象,则要付出10倍的努力,或者离开这个环境,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要。
抉择的前提是自愿为之且能自负其责。这包括抉择错误的风险,以及自愿承担后果、不怨天尤人的意志。这就涉及“这是我的选择,我的行为”的感受,以及所需的内心力量与独立性。
我们越是直面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解决之策,内心就能获得越多的自由与力量。我们只有愿意承受这种冲击,才能接近理想:做自己人生航船的舵手。愚昧的灵魂里生出的伪平静毫不值得羡慕,相反,这种伪平静使我们软弱,一受影响就轻易沦陷。
因为他的生活都围绕着别人进行,他的禁忌常常阻止自己谋取个人利益或享受生活。甚至,任何没有与他人分享的经历——无论是吃饭、看演出、听音乐还是游山玩水——都变得毫无意义。无须多言,这种严禁享乐的态度,不但让生活索然无味,也让他愈加依赖别人。
他的自尊随着外人对他的褒贬好恶而时起时落。因此,他人的任何驳斥都成了他的灾难。
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人格的残缺和承受的痛苦都源于内心的冲突,爱便被当成了治愈一切的万能良药。
屈从型人格者惯于讨好,而攻击型人格者则全力以赴要做个优秀的斗士。在争执中他投入而警惕,大费周章地挑起争斗,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与屈从型人格者害怕获胜相反,攻击型人格者害怕失败,无可否认地渴望胜利。他时刻准备着指责他人,就像屈从型人格者随时准备着自责一样。两种人格都毫不思考过错的责任到底在何处。
他自认为强大、诚实而且现实,从他的角度看,这些都对。根据他自己的标准,他的自我评价非常严谨,因为在他看来无情便是强大,不照顾他人感受便是诚实,冷酷地追逐自己的目标便是现实。
只要矛盾的价值体系依然存在,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对患者而言就是镜花水月。
屈从型人格者看着身边一个人,心里问道:“他会喜欢我吗”而攻击型人格者则想知道:“这个对手有多强”或者“他对我有什么好处”。孤僻型人格者的首要考虑则是:“他会不会干涉我他是想影响我还是让我自己处理”。
除了完全做一个完整的自己,我们的存在还有什么别的意义
看起来那样人模人样,整日忙于俗务,比如结婚生育、享誉闻名。可没人注意到,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他失去了自我。世人很少为这种事大惊小怪,世人最不想谈及的就是自我,它是万事万物中最危险的东西,故而世人都不想让别人发现自己有自我。最大的危险便是失去自我,这却很可能悄悄发生,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而其他任何损失,譬如断臂、截腿、丢掉了五美元、失去了妻子,诸如此类,都必然招来注目。
现在确实处境艰难。但是真正让你们绝望的,是你们自己的态度。如果愿意改变你们在这里所期待的生活方式,你们就完全不必感到绝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