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熊猫偏爱竹子?为什么猫对甜食完全没有兴趣?为什么人类能够承受咖啡、啤酒的苦味?为什么会有彼之砒霜,吾之蜜糖这样的情况出现?这一切的秘密,都隐藏在“风味”二字之中。这本《风味传》便是解开这个秘密的钥匙。
记得以前在饭桌上听人说过这么一句,你想吃什么了,就说明你体内缺什么了。面对食物,做出决定的不一定是大脑,更可能是我们体内的几十万亿个细胞,是组成我们这幅身体的数之不清的原子在对同类进行召唤。摄取食物是为了生存,是为了延续这副躯体的遗传信息。然而,人类和其他动物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会偏爱食用美味的食物。让进食变成一种愉悦享受的美食即为美味。人类对美味的追求就跟对光、水、氧气的追求一样,不可或缺。
正如上面所说,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对美味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本书里则使用了“风味”一词,让我们在千百万年的历史回溯之中,看到不同的生命是如何在不同的风味之间做出了选择,直到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幅模样。
本书之中说到了人类在几百万年前的进化过程中,酸甜苦辣,对不同的味道的不同感受指引了我们的先辈在黑暗之中前进。说到关键的味觉器官舌头时,大概很多人不会想到,进化得最快的是舌头上的苦味受体。这缘于生命趋利避害的本能,在自然界中,多数苦味食物是有毒的。为了生存,识别出有毒的苦味,保证基因的延续,就引发出苦味受体比其他味觉受体进化更快。同时结合群体综合认知来进行初步论证,每个人都觉得苦的便是危险的,只有一些人认为苦的是可能有害的,没有人尝出苦味的物质则是安全的。
读到这一部分时,让人不禁想起神农尝百草的典故,想来神农氏更可能是从植物的味道判断是否有毒,而非吃过之后的身体反应来进行判断。书中也说到了人类在追寻美味食物的过程之中自身躯体所发生的变化。我们祖先最初所拥有的粗大的牙齿和强力的颌骨有利于撕扯和磨碎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开始使用工具来切割食物,用烹饪首发让食物变得更加柔软,更加容易消化,用工具砸开贝类或者螃蟹的坚硬外科,获取里面柔软而美味的肉。各类工具取代了我们粗大锋利的牙齿和强劲的咀嚼肌,甚至连我们的大肠也变得越来越短,因为我们的生存已经不再像以往那般依赖这些身体部位。这看起来是身体技能的退化,但书中接下来的一番言论又让人感到了自然选择的美妙。不需要强力的牙齿和咀嚼肌以及更长的大肠时,也就减少了这些部位生长所需的能量,将结余出来的能量用于促进大脑发育,使之不断成长。大脑的发育让我们在进化之路上越走越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