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读了《催眠实务:催眠诱导与间接暗示》。这本书让我对催眠和暗示的概念产生了深入的兴趣,并发现了它们与周易的相似之处。
米尔顿·艾瑞克森(Dr.MiltonHylandErickson,1901-1980)被誉为“现代催眠之父”,他是医疗催眠、家庭治疗以及短期策略心理治疗的最高权威。他的贡献媲美佛洛伊德:佛洛伊德是理论大师,而艾瑞克森则是治疗实践大师。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将重点放在处理当前问题上,而不是童年经验。他相信思考积极的力量,人的韧性和潜能,以及改变的可能性。
曹奇峰在这本书的推荐序中说,催眠这个词源自希腊语中的睡眠之神Hypnos。这个名字有误导性,让人把催眠与睡眠混为一谈,将催眠视为“通向睡眠的过程”。中文的“催眠”更有促使和命令进入睡眠的意味,离原义更远。催眠的本意是“单一意念”,即意念高度集中在某一点上,有点类似中国成语“全神贯注”。
这个说法的前半部分讲述催眠翻译不准确是有道理的,而后半部分将催眠比作全神贯注则未必正确。
催眠术在历史上早已存在,中外巫医经常使用催眠。除去表演性质,神游这个词似乎更贴近其本意,但也不是完全准确。有时催眠更像是“陷入冥想之中”,有时又像是“专注与柔和,能使人类安抚”。这两种状态更接近催眠的状态。但这些描述的是催眠对象的状态,而不是催眠者的行为。
这种状态更接近《中庸》中所说的“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和“至诚无息”,以及《系辞》中所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催眠的过程是催眠者让患者进入催眠;而占卜的过程中,至诚强调的是卜卦解卦的状态。
暗示这个词更具有意义。暗示是通过含蓄的言语或动作使人理解,而不是明确说出。暗示一般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和反暗示。在一般情况下,暗示者是主动和自觉的,而受暗示者是被动的。暗示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动作以及环境来进行。在情况不明、困难或混乱的环境中,人们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聊斋志异》中的《青梅》一章中写道:梅亦善用眼神和眉毛交流,全家人都对她满怀爱意。蒲松龄通过“目听眉语”这句话将暗示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系辞》中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此,圣人通过象、卦、系辞来尽情表达自己的意思。实际上,他们使用了广泛的暗示。要理解其中的暗示,需要至诚、学问、洞明世事和人情练达,才能心领神会。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请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我公众号“云峰易占”。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