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就翻开的书,恍恍惚惚拖拖拉拉到现在,不禁问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不假思索的回答:为了看到自己目前在现实中看不到的东西啊~认真严肃的想了想,答案竟然是。。为了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与思考感知能力。。。这略不单纯的目的我自己都笑了。
提起运动精神,我所理解到的程度也大概就是“更高更强更远”,以及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正能量了。
但在这本书中,好像有那么一丝丝的例外出现了,借助科学去竞技,舍弃天性去复制成熟、成功的模式……看完以后,不知这种方法到底是作者基于人性的某种欲望臆想出来还是现实中这种竞技方式早已蠢蠢欲动甚或已投诸实践了,只是我见识浅薄。
总之,不完全去批判这种做法,因为这世界的众多改变都是由那些被人或不被人所期待的结果所导向的,敢想了才有可能敢做,这里暂且不讨论它是出于何种目的去做的,邪恶利己高尚圣母或爱社会主义式还是,综合一切因素所形成的复杂动机。
只是要看,每个人对其的价值观与幸福感如何自我定义而已。不得不承认的是,逐利是本质,但如何区分可接受与不能容忍的界线呢一个字,“度”。然而,“度”如何把握,人人不尽相同的。再单纯的人,也会因为单纯的目的而被诱上为实现单纯目的而避免不了的不单纯的行为过程活动。这样一来,甚至要比那些一开始就为了不纯目的而追逐的人更可悲了,因为前者在不知不觉中蒙蔽了自己也伤害了自己,他自身所受的伤害要远大于带给旁人、利益相关者的伤害,至少,我是这样以为的。
再谈谈到底是喜欢顺承天性发展还是动用更多外界帮助去达成相同夙愿呢。
的确,如果同样向往过,谁不想要较好的结果呢,这点在竞技类活动中体现更深。
扯个题外话,用我相较更熟悉的文学创作方面来举例浅析。
这个社会发展至此,可能离那个“触景生情才有悲怆凄美壮阔词句、美酒饮尽往往才能出来“绣口一吐半个盛唐”的效果的时代有段距离了;当代中肯定存在一部分的为了糊口、逐利而进行类似活动的人,哪怕非其所想所认同,但是有人接受,便可产生假装迎合的作品与作者。如果目标是一致的,那么谁达到了就赢了,就幸福了。从无人去反究你的初衷与忠诚度;耿耿于怀、出言讽刺的也不一定都是君子,他自己可能也做不到,自己也难以判别或保证自己一定能坚持自己所支持的本真。
所以,从差不多成年以后,我就不去武断表面看起来正气长存,无法反驳的观念与态度。而是细思另一种观点存在的必要性,反复自省探究自己的内心观点与我所不遵崇的那个观点到底有无实质性差异。看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仅从我所认同支持的观点概念中去定义自己是最最不可靠与无知的。
转回原文思路上,看到最后,那为“借助科学技术训练以达目标”而愤愤不平的人,自己内心也是对这种方法无比崇尚与期待的,不是吗?
更加讽刺的是,在结尾处,人们内心真正无比向往的,并不是更高更强的目标,而是能达成更高更强的目标而采取的方式与手段,如若达到目标,便只有下一个目标,不,是只有能达成下一种目标的方式。
后记
文学创作比纪实更有诱惑力是因为它代表了更多想象力,而这想象力多来自于未出现、不存在的对未来的预期与作者的假想欲望所发酵出来的虚与实。
慢慢的去了解世界的一切可能性,尽可能多的,自己才能有所选择,更加珍惜自己的内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