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清照身后这几个世纪以来的接受史有教会我们什么东西的话,那就是这段历史展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群体,是如何熟练地出于各自不同的价值理念与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思维模式,去建构一个适合他们自我需要的“李清照”。
这本书后面对李清照词的分析很有意思,能帮助我们发现她藏在长期对女性作品的范式解读下的真正创造。整理了几点阅读感想:
1)要把一位女子纳入文人圈,就必须对她的形象及其立场以微妙或不怎么微妙的方式加以改变。女性如果想要写作、表达、拥有话语权,那么她的身份、她的语言必须是符合男性权力体系的,她既不被允许展示异于男性、优于男性的才华,也不能威胁男性构建的华语体系。所以可以看到宋代文学家对李清照的词作干巴、牵强、狭窄的解读,用男性凝视的闺怨范式解读词、文,忽略了珍贵的自我表达;后人妄图把她的再嫁事实涂抹成污蔑因为那破坏了他们预想的形象。
2)几乎所有关于李清照的惯常言论都是经过精心阐释的产物,宋代有宋代的解释,明清学者有那个时代的理解,新中国成立后也有。对人、事的评价很容易受时代影响,这警惕我们要回到事实来理解、分析。
3)中国古典文学很多时候被视作“言志”的产物,尤其是诗歌,从小学校里就是这么教分析的,而在阅读词、曲甚至小说的时候我们也会被提醒“知人论世”。之前我还觉得这样阅读很有趣,结合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来分析好像就能得出更贴近作者原意的分析。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这本书里有三点使我对此产生警觉。一是男性作者惯有借女子抒怀的传统,我们在阅读时很容易知道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不是作者本人,但是解读女性作家作品时往往不会觉得她是借了一个身份在创作——这会导致我们对女性作家作品的刻板印象与分析,用闺怨的模板去分析,而忽略了她们的自我表达与创新。二是词这种文学体裁不如诗正式,“诗余”,本身也不是“言志”的产物,很多时候是为歌所作,不可全然视为作者的心境。三是书中多次提到英语翻译诗歌涉及的人称问题,英语翻译会很重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由此想到在阅读时我们也应当对叙述者身份保持一种审慎与警觉的态度,不要陷入一些惯性的思维里。
4)虽然说文学的理解是一个比较私人与个性化的东西,但是我们采用什么态度、持有什么视角能决定我们是重复过去的窠臼、被时代左右思考,还是回归到人、事本身,尽可能发现作者的真实表达与独特成就,感受到作者与作品的真正魅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