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年的世界史热中,欧洲史是其中翘楚,各类著作的引进和书写汗牛充栋。但拜占庭史和中世纪史仿佛是漂浮在欧洲史头顶的两朵乌云,虽然是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却始终不是热门。
如果说拜占庭史遇冷在于相关著作较为稀少,那么中世纪史则在于距离感。在希腊罗马和欧洲近代史之间,中世纪既缺乏了古典时代那种文化艺术哲学的恢弘感和罗马的光荣,又缺乏了近现代所代表的文明进程。
前者很容易唤起我们精神的共鸣,后者引发的是对我们现代处境的历史追寻。被夹在中间的中世纪则被“遗弃”了,即使是那些压线出生在1492年之前的中世纪人物,他们做出成就往往是在中世纪之后:达芬奇、马基雅维利、哥白尼、莫尔、马丁路德……这是一个在想象中与我们格格不入的时代,它的黑暗,是黑死病,是想象中的宗教世界,是黑色的甲胄……这个时代的文化离我们太过遥远,以至于让我们失去了兴趣。
李筠老师以做政治思想史尤其是中世纪政治史起家,对于马基雅维利文本极其熟悉,因此旁及整个中世纪史。在《中世纪:权力、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孕育》中,他分了六章共30个主题,来应对中世纪史中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
亮点: 1. 通过不同阶级的生活来体现出中世纪蕴含的近代动力,比如第二节通过骑士的兴衰史反衬暴力的规范化,权力对于暴力的全面改造孕育文明;第六节炼金术士和近代科学起源之间的隐秘关联。 2. 通过中世纪教会和帝国的斗争与共生,发现了教会成熟的组织形式的罗马源头和权力形式的世俗化过程,并叙述了封建制王国如何通过学习教会以及反抗教会逐步走向成熟。 3. 封建制下国王与贵族的斗争如何创造了新的权力游戏模式,限制王权本身也降低了王权在政治具体实践中的成本,构造了一套双赢的现代政府起源。 4. 从世俗文化、希腊文化复兴和神学理论发展构建了中世纪走向近代的知识模型,也让读者了解了文艺复兴的知识背景。第23节对于大学的叙述以小见大展现了形而上知识与商业通过依托城市逐渐走出中世纪宗教压制市场的过程,为现代出现埋下了伏笔。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