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生活在大山深处。小时候山路闭塞,从未出过我们的小县城,而县城到市区的道路也曲折漫长,汽车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因此,我们当地人只能就地取材,去挖掘大自然的一切食材。菌类自然成为其中重要的品种,如如香菇、猴头菇、木耳等等。可能小时候的饮食习惯会影响一生,直到现在,我仍然非常喜欢吃菌类。但是,限于有限的认知,我所吃到的菌类非常少,直到读到柳开林的《食菌记》,才知道菌类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
这本《食菌记》从“识”、“拾”、“食”、“史”四个维度对“菌”展开了阐释。作者从小生活在菌类丰富的云南,所以自小养成了识别美味菌类的本领。从识别到采摘,再到烹饪,再到讲述与菌有关的历史,这本书让人大开眼界。
我原以为肥美的香菇,鲜香的口蘑就算是人间美味,没想到这些在柳开林的书中连上榜的资格都没有。他可真可谓是尝遍百菌,自有其发言权。
作者把菌类世界的第一名给了鸡枞菌,我是闻所未闻,在阅读的同时也下定决心一定要品尝一番。
而菌类的烹饪方法也并不复杂,大多仅可进行炒或煲汤即可。而炒制的时候要用猪油,这也正应了古人说的:素菜用荤油,荤菜用素油。
我记忆中有一次极其美味的口蘑食用记录,却在后来从未遇到过。想必受食材和烹饪方法影响最大,也或者像作者说的,是被人类驯化和野生的区别。
很多野生菌类都有毒,我们从小也都读到过不少关于采蘑菇食用中毒的新闻报道。但柳开林说他从小到大从未中过毒。真羡慕他有一种这样的本领,不仅在云南,在他现在生活的北京野外都能找到美味的菌类。
“美食,向来都是连接我们彼此的纽带,是我们与大自然沟通的一部分。我们对美食的追求改变了我们的感官进化”。正是因为此,饮食才成为了一种文化。
古往今来,有美食的记载必离不开文人墨客,如苏东坡,他也对菌类美食情有独钟。相信通过这本《食菌记》,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去识别和烹饪出美味的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