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bookhouse出版。
有时候觉得,一个作家,尤其是从短篇小说起步的作家,逐渐向长篇小说创作过渡的过程很有可能是个时空弯曲。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好无损地完成这个过渡,也就是说,在短篇这边再惊艳的人,也没法保证从长篇那边出来的时候依旧如从前般明眸善睐笑可倾城。经过这个弯曲挤压之后的“变形”各式各样:有一下子老气横秋的,有丢三落四瞻前不顾后的,有絮絮叨叨自说自话的。
这么一段吐槽写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感觉无端让裴明勋的这部长篇小说背了锅,赶紧澄清一下:突发奇想而已,大可不必对号入座。
但话说回来,这部长篇的阅读体会确实有多年前看金重赫长篇时的那种落差既视感。这种感受就是,某些灵感和才思好比一种浓缩饮料,用短篇来冲泡刚刚好,被长的篇幅一稀释,就变得寡淡甚至索然无味了。这个“短向长”过渡的魔咒同样也作用在很多其他韩国作家的身上。
具体到这本《隐匿》,人物设定和时空间背景都没问题,特工杀手,捷克寒冬,中欧冬季的凛冽寒意和冷锐的刀锋甚至透着某种相得益彰的气质。“昆虫无人机”这个灵感在2012年韩国的文学作品创作中也算是比较先锋的创想,大数据的如影随形和视神经网络与脑神经系统之间脱离人类主观意识而独立的相互作用更是自带未来感十足的高科技范儿,空间场景甚至拓展到了绕地卫星。
可是说到底,究竟还是故事差了点意思,炫酷元素都备齐了,可惜将这些元素串联在一起的叙事没跟上,所以看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宏大空旷的哲理宇宙。细节欠动人,逻辑不自洽,就很难让读者共情。
比如对女主角的刻画,故事因她发生也终结于她,她是串连所有人物、影响整个故事的磁极,可是对她的性格、意图及真实身份的交代却都是间接和模糊的,从始至终没有立体和真实起来,前面两百多页的渲染都在最后几页轻飘飘地无疾而终。
框架宏大,渲染夸张,却欠缺丰满的细节填充,无力自圆其说,最后只能潦草收场,这是很多韩国长篇小说的通病。当观点和情绪先行,当观点和情绪的传达依赖主观抒情堆砌而不是靠情节、细节和意境来实现,就会陷入絮烦冗长的、自说自话的意识流。
但是必须说,在短板明显的同时,《隐匿》也不乏亮点,两个杀手之间穿透重重猜忌和阴谋的真情及信任在彻骨严寒中贡献了许多让人心动的瞬间,密密麻麻的无人机矩阵铺天盖地压向首都的场面也有《黑镜》中足以瞬间毁灭全人类的杀人蜂无人机的既视感。
总之,这部作品虽然遗憾,但好在裴明勋的创想足够独特,此时的他也远非盖棺定论的终点。未来还没来,一切皆有可能。认真创作的人都值得被鼓励,祝愿有更好的作品出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