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的后记里写着这样一句话。这本书是一个女人写的,身为女性,我读不出无病呻吟,读到的都是感同身受。
她写重男轻女,标题取为《女儿们在天平上的踌躇》。用天平来衡量男女在长辈心中的分量再恰当不过了。“他是奶奶等了好多年的男生,而我们不是。想想这真是让人感伤,我们就这么领教了。像是学习,走物为狗,翔物为鸟,在街上裸裎着肚腹的为猫,被人渴望的存在为儿子。而我们以上皆非”。小小的人,懂事得好让人心疼!母亲虽然深知重男轻女不对,可是为了自己女儿能够少一些冷眼与冷遇,却还是希望女儿能够剩下儿子,这是她走过来的经验。这是母亲的爱,也是母亲的桎梏。“在某种程度上,母亲是在跟过去的自己对话”。
她写女生与女生之间微妙的关系,写女性对自己的苛刻,写社会的厌女情绪。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细腻的女性:世人常误解一件事:仅仅男性特别喜欢折抑女性。绝非如此,自打很小的年纪,我时时见闻,那些坐成一圆桌的女人,如何将一位不在场的女性给说得低进尘埃里。几乎每个女生都接受了一套完整且顺序俨然的厌女练习。那些教条如同空气一般,随着我们的呼吸而深刻地绕行于我们体内,如双股螺旋般反复缠卷。女孩们是如此娴熟于裁切自己,好兑取社会的认同,把自己修得乱七八糟还不够,也把别的女孩给剪得泪流满面。
她写年少时与心动男孩的故事,如大多数我们听过的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故事一样,他们心动,却被家长或者老师这样的“坏角色”拆散。遗憾终成遗憾,被介入而主动翻脸放弃的差学生,被放弃而拿回原来剧本的好学生。她的朋友说,若她恨起班导,小心被笑得了便宜还卖乖。在学历至上的社会,确实她的遗憾成就了她的顺遂。只是,“那么多年过去,我还是在这个时空的边缘打转,不时抬头踮脚,期盼看得更仔细。我还是在意”。
她写年少时的性启蒙,她探讨婚姻是否应该成为人们口中的“正果”,她讲叛逆期与父母的关系,她述说成长期间父亲的变化,她讲述心里对于社会快节奏的反抗……她讲述着这些细微但是沉重的事情。
她的述说,并非无病呻吟。这些声音,若没人发出,便会被忽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