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许不是洞悉塔可夫斯基艺术的最佳采访,但却是本书最有趣的一篇。它是一篇对峙,是一盘棋局,是朝着潜意识去深潜的探寻。它会让人感觉到一丝讽刺、无奈,同时又让人捧腹连连。它是一篇完美的关于性别的纪实。它可以让你明白很多男性在潜意识里是怎样看待女性的——女性从天性、本质上是容纳性的,以爱见长,在对男人的爱中找到自己。
这篇访谈揭示的东西甚至可以比一些女权主义理论更深刻,这不是关于女性擅不擅长做什么的偏见,而是关于女性的整个精神世界,是否可以以自己为主。
从整个对话来看,塔可夫斯基先是为采访的发生设置了层层阻碍,再是不断地就记者的问题唱反调,也许这是他对记者的普遍态度;但翻阅整本书,似乎并没有比这更情绪化的表现,且大多数记者是男性,少数的性别不确定。
我很佩服这位记者,布热日纳,勇敢坚韧、反应机敏、洞悉人性且总结能力极强。
她一开始的问题就“名气”展开,但是塔可夫斯基完全不配合,她一步步配合他的脚步,找到他的情绪根源,并就此展开,继而提出她自己最大的困惑:
“但是我在(你的)电影里看不到自己。”
这也许是女性在观看大多数男性创作的作品时的一个感受:可以共情到一些普遍的人类经验,可是在一些更私密、更深入的感受上则缺乏,这来源于性别经验和认知的区别。
塔可夫斯基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这也许是个优点):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是说女性的内心世界。女性当然有自己的世界,这是很难否认的。但是我觉得,女性的世界是和她所参与的男性世界紧密相连的。从这一点来看,茕茕孑立的女性形象是反常的。”
从这里开始,记者一步步去质疑塔可夫斯基的逻辑。
“那茕茕孑立的男性形象就是正常的吗”
“你从未遇到过有自己世界的女性吗”
“你是不是认为自己了解女人的天性”
“我想知道你为什么要求其他人,特别是女性,付出全部的爱你自己为什么不能全身心投入爱情,让女性去做她必须做的事情呢”
塔可夫斯基也提出他的疑问,他是作为一个有才华、关注自我的男性,真诚地在感到不解。
“那你是觉得身边男性的世界应该依附于你的世界吗”
塔有一些奇妙脑回路,比如:
“如果女性想坚守自我,那两人的关系就冷了。”(“但是在这段爱情中,你保留了自我。”)“我是男人,我天性就不同。”
“她们不明白,每个人无论男女,只要真心追求自由,就是自由的。……古罗马时期的石匠可能骨子里也是自由之人……人根本上都是自由的。如果他不自由,那就是他自己的错,只可能是他自己的错。”
同时他对爱又有一种理想化的认识:
“爱非常少见,如果爱产生了,我们应该羡慕这个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
“如果没有爱,什么都不会发生,然后人类慢慢走向死亡。”
“爱是人类最丰厚的财产,既是物质意义上的,也是精神意义上的。”
但这种理想的认识,涉及女性时,又发生令人挠头的偏转。
“女性的内心世界依托于她对男性的情感……女性是爱的象征……在我看来,这些女性没有明白,只有在两性关系中对男性全身心投入,才能找到自己的尊严。”
“女性谈到这个话题[女权主义],一直坚持强调自己与男性的共同点,不能领悟自己作为女性的独特之处……由于女性的独特性,她不可能独立于男性而存在。如果可以,她也是不符合天性、有违自然发展的。”
布热日纳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串观点背后的原因:
“你总是把女性置于依赖男性的位置,却从来不觉得男性也会依赖女性。你还给女性加上了对男性的爱与自我牺牲这些特质。这些让我很难接受。你本人似乎非常渴望爱和做出牺牲的能力。但是出于一些我不知道的原因,你似乎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值得欣慰的是,双方在这里足够真诚,促成了一次塔可夫斯基从一开始就希望有的“真诚的交流”,给予了彼此和读者启发。哪怕个人的观点总有局限,真诚的交流还是好过虚伪与掩饰,可以开启一些可能性。这也是依然有对谈这种形式、这种形式依然流行的原因。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