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中国艺术史书籍,从文字、青铜器、建筑、印刷、书法、绘画等角度论述了这些物品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当然,本书也可以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读。不过,本书最大的不足是没有论证模块化是否是中国独有的,还是全世界都有的现象。作者认为,中国的艺术品,通过零件的大量预制,再加以一定的组合,便可以做到效率和个性化、多样化的统一。
就文字而言,汉字本身就是一个模块化的东西,其模块并不是笔画,而是偏旁部首。因为偏旁部首包含了一定的意义单元。只有外国人才会认为汉字是笔画构成的,这就导致汉字在他们认知系统内的极其繁杂。到隶书时期,模块基本上固定了。
青铜器的铸造。由于每个贵族都可以拥有几件到几百件不等的青铜器,而青铜器又需要一定的等级区分,所以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工匠必须兼顾效率和多样。于是,在饰面的时候,直接采用一些固定的饕餮纹和夔龙纹模板。技术使用上,青铜器采用合范法铸造,在范上雕刻出花纹,然后浇铜。这其实就是一种早起的3D印刷术。工匠是有精密分工的,这也提高了生产率。
兵马俑。虽然兵马俑看起来是以一个一个为单位,但实际上也是模块化的,其模块就是人体各个肢体,短时间内铸造上千个兵马俑,必须采用模块。比如兵马俑的头,就是前后两半拼成的空心体。然后再加入粘土,对面部等地方做一定的修饰,使得容貌逼真多样。兵马俑的手也是一个零件,插入袖子中固定。
器物。特别是纺织业,国营工厂的监督使得产品具有标准化性质,织机也能快速产出带有花纹的布料。陶瓷上的绘画,在一定时期的一定工场内,也具有典型题材互相组合的特点。景德镇的生产线也是锁链般的。
建筑。这里主要是斗拱的使用,比较复杂。不过中国建筑要撑起一个屋顶,以一个斗拱为单元,可以叠出无数种很好看的斗拱结构。斗拱本身就是可以预制的模块,需要的时候直接装。第二层次的模块就是开间,开间越大,规格越高。开间加上围墙形成院落,小到四合院,大到建筑群。第四次是皇城,就睡紫禁城,第五层是城市规划,外城应该如何围绕皇城铺开。关于中国建筑,《营造法式》最终奠定了模块化的形成。
印刷术。不仅仅活字可以作为模块,印刷排版还可以用分栏作为模块。排字工人在检索字块的时候有严格的规范,就是为了保证印刷的效率。
十殿阎罗绘画。无论是画中的故事,场景,还是具体形象,都是模块化的。画家在作画时,也先描出大体框架,然后再加一些细节以个性化。甚至直接采用粉本加快画框架的速度,这就很印刷术了。这在宗教绘画中使用广泛,因为标准化有利于宗教的正统性。
书法与绘画。最后一章回到了主旨,前面讲了这么多偏向模块的东西,那么在文人书法和绘画中,这不会限制其自由,使得其死气沉沉吗?书法家一直在做和工匠相反的事情,也就是在模块化的汉字中,通过人手变化,使得作品中不出现两个一样的汉字。怀素的草书和王羲之的行书就是生动的例子。这种帖子都是一气呵成,不可能用模块快速复制成功。绘画中可以发现模块的思维,这体现在构图,素材的使用。如徐渭画的花果蔬菜。《芥子园画传》则进一步教授了石头、竹子等的各种形态的画法。徐悲鸿的马也是非常相似的。有趣的是,画家定价居然是按尺幅,这就说明画画已经成为大规模生产,以至于其价值比例于劳动时间了。虽然有这么多模块,但是正如写字一样,每一次落笔都意味着差异,这就是个性化。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