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类书,时间的观感很明显,以至于能清晰的感受到原来自己听闻的事件早已成为了历史。从1971年到2007年再到2010年,然后到了2023年的此刻,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了,许多人与事都成了津巴多教授絮絮叨叨的讲话,而我听到时,也离他的絮叨隔了十多年。于是,我也忍不住想啰嗦些话。
现实的“都市传说”和都市传说般的“现实”
我记得初次接触到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肯定是在宿舍的某个夜谈时分,那时的话语中没有“斯坦福”,只有“路西法”,没有“监狱”,不过“实验”倒是留下来了。这个“路西法实验”的都市传说很简单:据说上个世纪(可能是20世纪也可能是19世纪),美国佬做了个“路西法实验”(在这里讲述者会特别强调一下所谓“路西法”就是西方的魔王,从而使这个实验覆盖上了某种宗教色彩),这个实验激发了人性中的恶(至于什么样的恶却到底没人说得清)。这就以科学的方式证明了“性恶论”。同时期,另一个都市传说:堪比西伯利亚古拉格的关塔那摩监狱也存在于宿舍夜谈中,那是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中存在的最没有人性的地方,是光明之地里最深的黑暗,据说任何反对者都会被扔进那里。如今当这本书出版后,在津巴多教授的讲述中,我才明白,原来没有什么“路西法实验”,只有一个不到一个礼拜却被讨论了几十年的“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在津巴多教授絮絮叨叨的讲述中可以发现,这个实验之所以有名,一是他的参与者都是高等学历者,包括实验核心的教授、助手和具体参与的大学生,后期不管在学术界还是其他地方都算得上小有所成,举例而言:囚犯道格8612成了法庭心理学家,酷吏赫尔曼当了老板,助手克雷格当了狱政首席顾问……这个实验受到关注的点不是单纯的“人性本恶”,而是受过教育的有着学术道德自觉的人为何选择了“恶行”?津巴多教授不厌其烦的讲述这场短期实验的细节和每个参与者的背景、心路历程等等,就是试图完整的展示一场巨大人性变化中的平庸感,相对于简单明了的“路西法实验”,那自然是既不精彩又显啰嗦,必然招人嫌弃。二是不管是实验中留下大量的音影材料,更包括众多参与者的自述。重要的是,实验过后许多参与者都参加了电视采访,到后期他们不但有了纪录片,还有了网站。这种情况下,即便津巴多教授有什么想法,也不可能自说自话了,他的啰嗦多数是要应对其他参与者几十年来的媒体表述。他们还拍了一部相关的纪录片。然而从前言里可以看出,促使津巴多教授写作此书的动机,不是证明自己,也不是澄清实验。只是这个“都市传说”的核心人物忽然被一个真正的现实刺激到了,那就是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所揭示的关塔那摩监狱虐囚情境在全美的普遍存在。我看着津巴多教授在书中不断的提及谁谁谁引用了他的实验,谁谁谁认可了他的实验揭示的理论,然后他开始抱怨法院审理虐囚事件里对他的忽视,指责现实政治中的一系列风险规避。是的,情境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无数人指出虐囚事件既没有任何用处,也没有什么好处,就那么发生了。如果真的相信津巴多教授的观点(其实对我是可以接受的),那么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可谓彻头彻尾的悲剧:主导者的内部已经指出这种事情的混乱和毫无用处,面对外部的指责时却只能用部队的荣誉来做抵抗。“如果伊拉克人知道他们进入监狱会遇到什么,那么他们就不可能投降,伤害的就是我们的部队。”能想象这种话么?津巴多教授通过研究指出,虐囚事件在伊拉克是普遍性的,伊拉克早就知道了。津巴多教授就好像从一个宿舍夜谈里走了出来,试图对抗一个大庭广众下的恐怖传说。我能感受到他的无力感,因为正如他想让所有读者站在陪审团的角度上宣判有罪的布什,还好好的过着退休生活。以英雄底色对抗“平庸之恶”
最后三章初看时有些割裂,本来好好的讲述着实验,不知怎么的就讲到了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了,然后啰里啰嗦的讲了自己在这起事件中的不公正待遇,顺便还夹杂着自己的理论界限(意思是可不是为了帮美军脱罪,相反是要寻找美军真正的罪恶),但不管怎么看都好像为那些人辩解了几句(当然了,如果依照情境理论,他们个人归因性的重要性会被压缩,这一点看自然就是维护了)。最重要的是,津巴多教授通过数篇报告,似乎硬拉着读者坐到了陪审团的席位上,指责着一堆如今可谓逍遥法外的美国高层。在这还能勉强接受的情况下,他笔锋又一转,突然教导起对抗情境力量的方法来,那就是个人的英雄底色,而情境的显现就是平庸之恶。就个人的观感而言,已经没有几本书能有这最后三章的割裂感了。但是,如果认真的翻看过此书的《前言》,再看这最后三章,我们就能明白,津巴多教授的主旨很清晰,他用十三章的实验纪录为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做了情境理论的注释,又用了一章提出了系统之恶和现实的无奈,所以用最后一章,试图将英雄主义的平庸化,来对抗邪恶的平庸化、系统化。即我们知道一个好人在情境系统的力量下变成一个坏人,那么我们就让英雄的性质融入普通人身上,来对抗邪恶。邪恶既然存在于善人心中,那么英雄也能对抗善人心中之恶。厉害是真的厉害,也很美国人。就像在最后三章中,津巴多教授提出一个困惑:为什么作为士兵表率的军官在系统崩溃的过程中,反而做出了最坏的反应?实际上,系统的崩坏本就是从军官开始的,他们没有失去“表率”的作用,只是向着“恶”的方面而去了。不过由此,我弄明白了美国人的想法,他们依旧试图用法律来制约那些根本已经无视法律的人。他们的学者在面对律法失效的现状后,依旧相信法律能够起到作用,却还是试图唤起个人的英雄主义来反抗破坏法律的“法律手段”。我的意见虽然不值一提,但仍然想说,确实值得一试。
最后,这本书我觉得很好,至少提出一个事实:不要把所有的事都归因到个人身上,个人的好与坏都与邪恶的行为无关紧要,情境的塑造和系统化才是关键;但同样的,个人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情境影响和系统规训,做错了就是做错了,得负责得认。至于这个操蛋的世界……津巴多教授的提议确实有趣:既然邪恶被归结到平凡人身上,那么就把英雄主义赋予到平凡人的行为上,总之对抗到底就对了。对此,我觉得,嗯~值得一试,没什么大不了,可以对照着最后一章里的十个步骤对抗情境,顺带着对照他的表格寻找行为的对应,赋予自身行为的英雄性质。我觉得,确实,试试何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