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已过,下周便是中秋。在这早晚渐凉、不干不燥,堪称一年之中最舒服的日子里,我窝在窗边的沙发里,读完了新西兰女作家菲奥娜·基德曼的《一路到夏天∶爱与渴望之歌》。
这本书是为了纪念作家菲奥娜·基德曼80岁生日而出版的她的13篇以女性为主题的短篇精选作品集。透过故事能深深地感受到女性在一生中与情爱、生活和自我做出的选择、平衡与妥协。这些心灵历程跨越了时空和文化,让全世界的女性读者都能在某个共同经历过的瞬间产生共鸣。
有些故事谈及了毛利族与外来移民的融合与冲突、战后一代的心理活动、以及多元的当地人文文化。让人不禁对新西兰——这个位于南半球,对其的认知几乎局限于名字的国度——产生了一种有生之年想要去看看的渴望。
书中把13篇作品分成迂回→渴望→迷途→本色四个部分,旨在模拟爱情的四个阶段。
20世纪初的年轻一代女性虽然还未能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她们耳濡目睹母亲一代的辛苦操劳和姐妹间成天盘算“嫁给一个好男人、争先生个儿子”的生活,自发地生出了想要逃离这种女性既定命运,去更广阔的天地寻找别样活法的想法。爱情虽然美妙,但当心中的秩序被打乱,身边的男人并不能给你安慰时,自我保护的意识愈来愈强。正如<绕到你的左边>中爱丽丝想的那样∶
心中的渴望有时就像“一根针”<心里的一根针>、“一封信”<酿蜜框>、“一条裙子”<迪克逊太太与她的朋友>,时不时提醒着你曾经的伤痛或甜蜜,还有久已尘封的记忆。
埋藏在心底的来自至亲的伤痛、年少时未竟的遗憾、拥有时不曾珍惜的情谊,这一切都将随风散去,这一切亦将终身伴着你……
Tellmethetruthaboutlove.<告诉我那爱的真谛>
何为爱?我们是否曾经拥有?爱是否会消失?
对于“爱”这个命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唯有一样大家都不可否定的是爱≠生活。
爱就像一株植物,会生长也会凋落。相互交流有如水分,彼此关心恰似肥料。伴随着日积月累、日复一日的生活消磨,如果不努力灌溉、用心经营,曾经的“养分”也会变得稀薄,最终导致“爱”的消失。
那种明明刚经历了一件可怕的事,心情很糟糕,“你就在我面前,我却什么都不想说”的心灰意冷才是最可怕的。或许这就暗示着彼此到了离别时刻。
战争会给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男人们因为亲临过战场,感受过枪林弹雨,他们可以庆幸、感叹、颓废甚至怀念。他们觉得只有战友才能相互理解、互诉衷肠。可他们忽视了守在后方让他们有家可归的女人,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女人;他们也错过了子女的成长,不懂得倾听子女的想法,说出的话就是命令。马蒂(<一路到夏天>里的“我”)寻找水源也是寻找希望,即使障碍重重、前途渺茫。虽然不管怎样,都会一路到夏天。
菲奥娜·基德曼作为女性主义作家,总能捕捉到女性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并代替她们付诸文字,或单刀直入或婉转低吟。不同的女人有着共通的想法,也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女人间也有互相看不惯的时候。比如<丝绸>里同是在异乡守护在丈夫重病房外的女人,努力把丈夫接回本国的艾琳,不断画十字祈祷的玛利亚,疯狂失控、妄图指挥医生的史黛丝,还有冷静如我做着能做该做的每一件事,也学着适应可能会到来的一个人的生活。时刻准备着,在审判的时刻,甜蜜的说声“做得好”……(圣·帕特里克《洛丽卡》)
她不光写女性,对于男性同样观察得细致入微。
比如∶
男人致死是少年。年轻时对于自己魅力的盲目自信,想及时享乐却又不想被套牢,总想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
中年时贪恋有人照顾的安稳,却又对组建家庭后的日复一日感到不耐,希望扮演被需要的角色殊不知不能自立的是自己;
上了年纪后总是爱高谈阔论,对国家大事、世界局势夸夸其谈、指点方遒,仿佛对一切都了如指掌,自己的意见定能引领大家走向更好的方向。
在那些女主是作家的故事里总能看到基德曼自身的影子,“她”冷静而自制,总能抽离生活审视自己,再回到日常感受生活。或许基德曼正是以这种方式记录下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鼓励着和自己一样的女性能够乐观坚强地生活,期盼着全世界的读者能够了解爱上自己深爱的家乡。
一路到夏天
8.7
[新]菲奥娜·基德曼/2023/四川文艺出版社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