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体验:不沉浸但很入迷。
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主旨表达出我们所生活在的正常意识世界是一个大量信息都被抑制的世界——即各种刺激都是一种适中的、不痛不痒的程度,否则意识会无法承受(想到了低潜在抑制症),仿佛常规的“无聊”就是这么来的。
但总有人做了奇怪的事情,如使用菌子、瑜伽修息术和频闪灯催眠等方法破除了限制,引发了心理-化学-生理通路上的一系列变化,从而达到了“对跖点/它世界”。那个世界的“强度”非常大,可以天堂般珠光宝气金碧辉煌,色彩明度极高,纹理异常清晰,就如上帝一般的【完美】;也可以喧鸣刺耳,雷电般可怖,金属般尖锐,无止无休地裹挟,即所谓的地狱。
这个过程还解释了一些其它的问题:比如宗教中常体现出的神秘体验。宗教中的神秘体验总得来说是令人着迷的,并且以是否达到过该体验就可以顺利分开教徒与局外人。狂热者会为了追寻那个刺激强烈的异世界而恪守各种戒律,比如长时间的念诵、长时间的禁食等(而实际上这些行为带来的生理状态的改变恰巧就是产生神秘体验的原因)。尤其是在物质生活并不富足的前几百年,饥饿病痛也都是常有的,达到某种生理水平的物质改变是非常容易的,这提高了那些幻觉出现的可能性——而这幻觉又是弥足璀璨的,可以轻易将灰突突的现实世界完全击垮。或许这也就是现实苦难总是伴随着宗教兴起的一部分原因。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断想到教堂的花花绿绿的天窗和中东的精美地毯。我不理解教堂这种肃穆的地方为什么反而会使用这种分散注意的设计——书中解释是因为现代生活中看到的灯光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人们不会再因为色彩而感到惊喜。精美的中东地毯价格很美丽但我不能理解到它的令人着迷点——书中也解释了,因为它对于一些细碎内容的刻画可以破除一种“正常视物”的距离,带来新异的体验甚至幻觉;而纹饰精美的手工艺品同理。(蹭个热点:疯马秀的网传图地毯......)
这本书从封面就很吸引我,我觉得这个封面很能表达嗑了之后的世界。放大的感官并没有好坏或者目的,它们只不过就是以一个更强烈地姿态和人发生了交互,这种强烈可以霸凌语言描述的能力。我很喜欢研究我自己的“临界状态”,因为我想知道临界之后是什么;虽然每次达到临界状态之前都必须累计很久,甚至不能触碰到(比如明明喝了很多酒,但是临界失败因为同时也去了很多次洗手间)。EG: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想知道自己的憋气极限,第一次测试出来是120s我还很满意——书里写道瑜伽修息术可以通过延长呼吸间隔调整氧气在体内的比例而诱发异世界图样——所以回首看,我其实也没有触发过,还是蛮沮丧的。
当然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异世界看过之后就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常表现为脱离社会规范、疯疯癫癫、自我了结等。所以虽然现实的无聊让很多人都想找些刺激,但是忍受无聊却会在见证光彩之后难度陡升,换言之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各方面的)去过一种不无聊的生活。
封底写了一句话:阿道斯·赫胥黎临终时面临巨大的病痛,用颤抖着的手给妻子在纸上努力写下了最后的遗言:“LSD,100微克,肌内注射。”
想来那弥留之际也要去的地方,一定是有击溃理性的诱惑,可以让人愿意去而不返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