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想:“距离我养育婴幼儿还有很长时间,那么阅读《婴幼儿及其照护者》是否适合我?”可是受不了新曲线共读的诱惑,加之我意识到成人的依恋关系和婴幼儿时期的依恋关系息息相关,二者同时驱动着我阅读此书。
我想象书本可能会讲很多关于婴幼儿照护的细节,而这些又是作为没有小孩的我不需要用到的。带着好奇的心态打开此书,我发现其中的一些观点确实有给我提供关于婴幼儿依恋关系的一些理解方向;同时很多其中学到的知识也给作为成人的我与他人建立关系时可以参考的方向,如:优质时间、沟通、完整的人、尊重、谈论真实的感受、以身作则、将问题视为学习的机会、安全感和信任感等等。
后来,我大概一天读两章,好看到大大提升我的阅读速度,我很快看完了,其中的一些理念让我颇为受益。
很难从中找出一个对我认知变化最大的某方面,因为书本给我带来的认知影响远不止其中一个,很难分清孰轻孰重。
(1)注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
这本书的作者给了一些婴幼儿养育的相关建议,但在每一个章节都会强调文化之间有所差异,我们也应该尊重婴幼儿自身的文化(例如尊重他们睡眠、饮食、穿衣、如厕等方面的习惯差异),也就是不是让婴幼儿服从机构/养育者的文化或个人价值,而是带着人文关怀去尊重不同文化的个体,同时带着这种文化碰撞或个体差异,跟价值尽可能沟通,一起去为孩子而努力解决问题,不是单一遵从某个文化的要求,抱着合作的态度尊重彼此。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作为一名心理老师,我们在上课、个体辅导上做到无条件关注、积极接纳来访,去看到他们的内心,并且陪伴他们成长。然而在管理我们小学一个班49个学生时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为了高效率管理,不让班级失控,会对学生的纪律有要求,变得很严肃,甚至好像转换了一个角色,在管理他们的时候,纪律就是纪律,哪有那么多人文关怀。直到我遇到一个同事,她很有经验,虽然同样面对49个学生,她还是非常有耐心的教她们,讲清楚事情为何这样做,允许有些时间孩子们是失控的,不遵守纪律的事情发生时,她首先不是批评学生,而是站在学生角度想ta为什么这样做,并且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跟ta讨论清楚可以怎么做。我后来意识到,即使做既定限制下,要做到人文关怀也是可以的,在遇到ta之前我以为只能严厉才能让班级有条不紊,后来发现其他也另有他法,怎么处理就见仁见智了。
(2)男女平等
书中强调作者无需引导婴幼儿往哪种性别倾向靠拢,因为如果给婴幼儿灌输狭隘的性别角色偏见,那么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自身的能力和潜力的看法将会严重受限。就比如广泛意义上对男性的要求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在这种意识塑造下成长的小孩,更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或选择不表达这部分,而这些被压抑的东西经常暗流涌动在生活中带来很多影响,谈恋爱的时候不表达自己的情绪对方不知道也很难猜,沟通上就架起了一个屏障。
(3)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中给的方向更多的是照料者给予婴幼儿“脚手架”式的帮助,让婴幼儿在其最近发展区里面进步,而不是照料者包办一切,就比如小孩要拿某样东西,如果ta可以自己爬过去拿到那就在一旁等待,如果ta需要一些帮助,大人只需要提供一些帮助让ta在协助下自己达到这个成就,久而久之,婴幼儿便自己的成长体验中塑造自我效能感,他们会觉得自己可以做到某些事的,大人在旁边观察,鼓励孩子,慢慢陪着他们长大,在必要时选择性干预。反观有些被祖辈或父辈溺爱长大的小孩,他们更适应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等融入到群体时,别人可以做的事ta做不到,他们就会归结于自己的无能,有很强的挫败感,并且这也会影响他们与别人的关系。
(4)婴幼儿的依恋有生理基础。
我以前对依恋的认识是这些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是会影响成年的我们的,但是如何具体影响的呢?我在本书里认识到婴幼儿时期,一个小孩可以得到保护和回应,他们慢慢会强化突触联结,高质量的早期经验帮助婴幼儿形成稳定的神经通路,这对于婴幼儿解决问题、思考和学习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这种稳定的依恋不仅仅是亲子在一起,还包括高质量、积极且温暖的回应,慢慢据此建立起信任感和安全感,促进婴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