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婴幼儿及其照护者》这本书最核心的正是如此,它不仅教导照护者如何与婴幼儿建立起良好的双向的尊重且回应的互动关系,同时也教导照护者关注自身,建立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健康,安全和关爱,这不仅仅是婴幼儿时期的需求,更是贯穿人生所有阶段的需求,譬如成人阶段所追求的持续而亲密的人际关系(比如友情和爱情),正是婴幼儿时期依恋的延续,我们终极一生所追求的,也不过是这样的关系。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最大的疑问是,婴幼儿时期缺失的安全感可以通过人的依恋关系重新建立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不断地在书中探索,虽然最终的答案告诉我过程会很难,但并非毫无可能。
婴儿是怎么产生安全感的呢?如果有这样的照护者,他们随时关注自己的需求,饥饿时可以立即得到温暖的食物,困倦时可以立即躺在松软的小床上,无聊时还会抱起自己轻声哼唱,每一次咿咿呀呀都能看到他们微笑的脸庞,温柔的声音,可以触碰到他们的手指或者脸颊,可以从他们的声音里判断出自己的名字,可以感受到他们因自己而全身心地愉悦,于是每天睁开眼睛第一眼就想看到他们,因为看到他们就意味着自己将会是满足并快乐的,这就是安全感;哪怕饥饿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立即带来食物,但是只要他们抱起了自己,或者轻声地喊着自己的名字,就知道哪怕需要等上一会儿,自己也一定会吃饱,这就是信任;等到了可以探索周围环境的阶段,每发现一个新奇的事物,都想要与他们分享,哪怕眼前不能立即看到他们,也知道只要走上几步,就能找到他们,这就是依恋。具有安全依恋感的孩子,乐于去探索生活的世界,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有勇气应对遇到的挑战;反之,如果婴儿发现自己总是得不到回应,或者没有一个固定的人来回应自己的需要,不得不适应压抑自己的需求,并逐渐放弃与他人的互动,慢慢地变得对自己和周围的变化也毫不在意。
因此不难发现,照顾一个孩子的吃穿住行很容易,但是要与之建立起双向尊重的依恋关系,却并不简单。到点喂饭,按时哄睡,哭闹了就换尿布,不仅托儿所会这么机械化地处理任务,很多父母长辈也不外如此,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是一个完整的有情感的个体,不是一个物件一个任务,在把勺子喂到孩子嘴里之前,是不是可以先轻轻地叫一声他们的名字,把他们抱到餐桌前,告诉他们今天可以选择的食物有哪些,比较想要先吃哪一种呢?
很可惜,大部分照护者做不到这样,所以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甚至成人一直处于缺乏安全感的境地,不相信任何人,拒绝与他人互动,除了工作和学习,生活毫无意义,这些统统都被掩盖在“社恐”的标签下,甚至隐瞒了抑郁症和更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家都在呼吁想要自救,却不知道应该从何救起,对于一个不知道如何建立持久亲密关系的人而言,想要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走出这样的困境,无异于天方夜谭,于是心理咨询师便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总是期望着能有一个人可以把自己拉出泥潭,或者总是期望着能有一个人来拯救自己的人,最终会发现,能救自己的人只有自己。无数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从别人身上找安全感,那么这种安全感或早或晚都会失去。我相信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在心里种上一颗种子,它的土壤是迷茫和孤独,它的根是怀抱愿望渴望幸福和温暖的自己,它的叶子是努力照护好自己的实际行动,最终它会茁壮成长,开出一片灿烂的向日葵,这样我们就可以采摘幸福的瓜子,和相爱的人分享。
说了这么多,也只是一些个人的感悟和建议。知识本身并不能改变态度,只有长期地与持有不同的价值观、想法、方法和态度的人接触,个体的态度才可能发生改变。我很庆幸遇到了这样一群爱学习又积极努力改变自己的小伙伴,遇到了他们,改变了自己。对于当下的我而言,这本书更重要的意义是,给了困在成人躯壳的那个小小的我,一个合适的机会长大,好像终于找到了一些丢失的东西,不再疑惑和不甘;它让现在的我和童年的我达成和解,学会了去尊重自己,去尊重和理解自己的父母,慢慢地开始尊重他人的孩子,以及尊重其他孩子的父母。也希望所有读到这本书的小伙伴都能够有所收获!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