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在心理学专业术语里被称作“第二逆反期”。它主要表现为对独立自主意识的阻拦和对社会地位平等的渴求。本书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故事。这个过程非常压抑,很极端。当我们学到这两个概念时,并没有很深的感触。但是,读完本书之后,我们才真正明白什么是“抗争”,以及这个过程对于少年所带来的痛苦和压力。我们以成年人的身份认为,只有到了中年,才真的会面临压力,因为有老有小。但事实上,每个人生命的不同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压力。当我们看到少年的压力以这种方式展示出来时,真的让人心惊胆战。我们应该给予年轻人更多的关怀和理解。
主人公长期受到校园欺凌的煎熬之下,分离出了第二人格“青”。与第一人格的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不善社交、胆小谨慎相反,“青”则是一个相貌丑陋、阴冷、暴戾的人。主人公初见“青”时,感到害怕,但每当自己遭到欺凌时,“青”就会出现并陪伴在他身边。他是能真正理解主人公的人。最初,“青”的嘴被绳子缝住。随着主人公遭受到的欺凌越来越频繁,越来越过分,“青”就变得越来越暴躁,并渐渐地说出了“杀了他”的话。这是主人公第二人格觉醒的过程。他意识到“青”其实就是他自己。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同时存在,代表了主人公对世界的不同态度。他既感到痛苦,又“安慰”自己说,所有的人都不是坏人,想反抗却又不敢。但当“冷暴力”变成肉体上的实质性暴力伤害时,主人公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他报复了对他施暴的人和“大BOSS”羽田老师。当我以为羽田老师必死无疑的时候,结局却反转了。主人公选择了原谅。原文如下:“活着,大家便都是一样,总是被人注视、被人评价。不想蒙羞,又想成为焦点。得到夸赞便高兴,失败了就担心受人耻笑。大家一定都在意着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并为此惶恐不安。”之后,主人公再也见不到“青”了。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合体。这就是青春期“抗争”的结果。它涉及到鲜血和泪水,但最终的成长是它的收获。他选择原谅,因为他仍然怀着对这个世界美好的向往。
本书中,有几个角色应该很重要,但刻画起来却显得不够强烈。这些人就是主人公的家人。主人公从不向家人透露他在学校受到的欺辱,为了维护家庭的自尊心。但正因如此,在主人公持续遭受欺凌的时候,他的父母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无法察觉他情绪的变化,也没能帮助他。这也是主人公一直遭受霸凌的原因之一。心理问题在青少年身上的表现是早期的,如果父母能够及早察觉他们的心理变化,那么他们的青春期生活就不会变得如此痛苦。
本书的故事历经压抑,但结局却让人感到美好。它激发了我们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深刻反思。下面摘选了一些独白:
1、“我想,我就是教室里的底层。大家的不满都发泄在我身上,因此老师就是安全的,不会受到同学们的指责,而能保持良好的声誉。老师训斥的总是我,因此大家也是安全的,就算挨骂也不会哭。有个孩子比所有人都差劲,所以大家的自尊心不会收到伤害。班里身份最低微的人是我。大家没有明确地说出来,但这就是共识。”
2、“每当我想开口,教室里的那个我就会在脑海中苏醒过来。浮现在意识之中的,不是出丑后被大家嘲笑时的光景,而是我身处最底层这一更加根本的处境。我感到自己像奴隶一样,怀着不配与人说话的自卑感,于是迟疑着不敢开口。”
3、“比方说,有人某天遇到了烦心事而心情郁闷,于是拿路边的石子出气,一脚踢开石子,以此忘却心中的不悦。我就好比是那颗石子。有谁会想对一颗石子说话,和它一起欢笑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