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的那点近代史大多是扯犊子,“窝裆”挑挑拣拣揪着有利的说,赋予了太多胡扯的意义。
历史从来不是单一颜色的,也不是单一口味的。腐朽中其实也闪耀着进取,混乱中也酝酿着秩序,激情四射的理想主义也伴随着野蛮与狗血。历史上那些大事件都有着因果关系,各色枭雄、英雄、狗熊也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书对有些大事件不做详细描述,基本都一笔带过,这点挺好,毕竟相关资料已经有很多了,而对事件发生的前因做清晰的介绍。更喜欢对历史事件的纵向时间轴描述,一步步的看到因果互为衔接;还有人物关系的相互交织,彼此成就,互为对手,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都是人与人的博弈、妥协。很多事件的意义都是后人赋予总结的,事件中的人只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已。
如果说那种大部头编年史、通史是历史大餐的话,这部更像历史骨肉间的筋头巴脑,有滋有味的有嚼劲。
1.戊戌变法中国第一次像样的改革,失败的原因有二
一是太着急,改变太猛,得罪了各个阶级。主张裁撤多余官员、无用的部门,得罪了官员势力;主张停止给八旗子弟发放岁饷,逼其自力更生,得罪了满人贵族集团;主张停止八股文学习,建立新学堂,得罪了以此为傲的文人阶层;主张解散传统绿营兵,建立新军体系,得罪了军人集团。
二是密谋武力挟持慈禧。光绪选择了袁世凯,让袁世凯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包围慈禧的颐和园,逼其退位,让权给光绪。结果袁世凯扭脸就告密给了荣禄,出卖了光绪,慈禧获知光绪欲军变之心,大骇,痛下杀手,软禁光绪于中南海瀛台(之所以不杀光绪,不是慈禧慈悲,朝廷不可以一日无君,杀了光绪还得另立新皇帝,所以最优选择是,光绪活着,但不能主事),并清除了助光绪变法的一众人等。
戊戌变法是光绪皇帝第一次全力主导的政事,急于想证明自己,急于脱离控制,想凭借变法的过程中,掌握皇帝本该拥有的权力,有些操之过急,在没有经营好自己的势力时,主要是没有完全搞定袁世凯就冒然动手,遭到慈禧和满人既得利益者的合力围剿了。
2.无论怎样,光绪是个开明的皇帝
光绪是少有开明皇帝,他能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主动看到大清的不足,主张学习日本,学习欧洲,甚至讨论君主立宪的可能,这与法国路易十六非常像。对比于路易十三而言,路易十六也是相对开明的皇帝,也是允许民间讨论君主立宪的可能性,放开了社会舆论,给予民间团体以空间,结果却迎来了法国大革命,被砍头的命运。光绪皇帝的结果是被软禁到死。
光绪没有厚黑的手段,开明贤德是做不了皇帝的,好人当不了君王。
3.康有为、梁启超的历史地位是吹出来的,谭嗣同令人唏嘘
百日维新中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只是民间舆论组织者,主要是挑起民间变革的舆情,属于民间氛围组的,全场跟我一起嗨那种。主导此次维新变法的是光绪皇帝和他亲近的大臣,康和谭官职太低,奏折都无法递到光绪皇帝面前,还得由高级官员转递到光绪面前,读不读就另说了。
变法失败后,康、梁逃到日本,为鼓吹维新历史作用而大肆吹嘘,不知不觉中,使人感觉他是戊戌变法的主导者似的,三分干,七分吹。
谭嗣同在百日维新失败时能跑却没跑,主动留下来承担后果,就是想杀身取义,让自己的鲜血唤醒国人的麻木,典型的中国文人气节,令人敬佩也令人唏嘘,理应更有作为的人物,何必白白送命,依旧没有唤起麻木的国人。
康被我党过度评价了,为了凸现维新变革的重要程度(毕竟是反封建制度的变革嘛,只要是反封建的我党一律宣扬。实质是朝廷保皇派与满人保守派的权利争斗,只是披着变法的外衣而已),总得选个代表性的人物,总不能说是光绪皇帝吧,因为康有为跳的最欢、蹦的最高,所以就他了。
康有为、谭嗣同是保皇二人组,他们拥戴光绪皇帝,他们并不主张推翻清帝,只是主张变法。
4.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为顺序接班人
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袁世凯是李鸿章的学生,他们先后都主持过北方的工作,担当过直隶总督一职,通常直隶总督都兼任河北、辽宁、山东三省通商大臣一职,主管这三省与洋人的一切事物---北洋大臣。
李鸿章和袁世凯更是先后担任北洋大臣一职,基本上是大权在握。可见历史上的牛人都是相互有联系的,彼此成就。
5.黄兴拜见过李鸿章
本以为黄兴、孙中山与李鸿章不是一个朝代的人,实则是彼此有过交集。黄兴曾带着一个女人徐宗汉,他未来成为他老婆,拜见过李鸿章。直截了当的问李鸿章,您身为汉臣,为什么不用手中的权利,改变满清统治,还大好河山于汉人。李鸿章思考良久说,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情,我有我的使命,你有你的使命,黄兴听后大悟。李鸿章维护他的满清,黄兴造反他的满清,彼此各有使命。
6.中国的君主立宪念头,来源于日本的胜利
中国君主立宪的念头,起源是日俄战争。日俄战争起源于俄国想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清朝和日本都着急了,但清朝无力阻止,所以就支持日本与俄国开战。日本战胜俄国后,朝廷上下大为震惊,同为黄皮肤的东方人的日本人,居然打败不可战胜的黄毛鬼?大为触动的朝廷上下形成了一个共识,日本的君主立宪体制优于俄国的君主专制体制,所以日本强大了,我们也要强大,所以要像日本一样君主立宪。
7.从同盟会到国民党
同盟会是由孙中山创办的“兴中会”和黄兴创办的“华兴会”合并而成,叫“同盟会”;后来又合并了其它诸多小团体、小帮会,成立了一个政党---国民党。
国民党成立时总部设在日本黑社会组织黑龙会那里(黑龙会的由来是要把中国东北的黑龙江纳入日本的内河的一个帮会)。
当时的宋教仁是黄兴的小弟,与黄兴共同创办了华兴会。汪精卫在里面负责《民报》工作。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就是在《民报》上第一次提出来的。
8.好与坏,事与人
爱钻营的袁世凯与贪财的满族贵族却做了一件利于千秋万代的好事———君主立宪。
武昌起义后,革命军快速占领了华东地区,全国各个省纷纷独立,朝廷怕死了,急需一个力挽狂澜的人站出来,就是袁世凯。他挟革命军自重,威逼利诱朝廷必须宪政改革,实现共和。用军费敲诈满清贵族的钱财,使得满期贵族不敢阻拦。而廉洁的官员翟鸿禨却做了一件大坏事,阻止袁世凯的宪政改革,事情的是与非与人品的好与坏没有必然的联系。
9.朱德最早是跟蔡锷手底下一个排长
在蔡锷反袁的护国战争中,朱德为先锋部队首领,在四川棉花坡与北洋军首次战斗,即获得胜利,朱德一战成名。
10.洪金宝的爷爷洪述祖是杀宋教仁的关键一环。
洪述祖(是洪金宝的爷爷)是当时的北洋政府总理赵秉钧的秘书之一,他指示上海黑帮混子应桂馨来搞臭孙中山和宋教仁,应桂馨承诺可以从日本买到二人的黑材料,但事情搞砸了,无法交差,更无法从中赚钱了。洪述祖传电报给应桂馨有“毁宋”字样,应桂馨理解为杀死宋教仁,然后找到流浪退伍军人武士英,承诺一千元佣金刺杀宋教仁,只付了武三十元订金,退伍军人武士英在火车站朝着宋教仁连开两枪,重伤宋教仁,几天后不治身亡,退伍军人武士英不知去向。
洪述祖几年后被抓,被判绞刑处死,是中华民国第一起绞刑。洪金宝的爷爷洪述祖死状惨烈,身首分离。
11.二次革命是军阀混战的祸源
二次革命源于孙中山执拗意愿。
因宋教仁被刺一事,孙中山大发雷霆,执意要用暴力手段解决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力主武装讨伐袁世凯,但黄兴等人希望以律法来解决宋被刺杀一案,不希望战争打破来之不易的宪政体制,孙只有作罢。
不久,袁世凯政府财政揭不开锅了,历经磨难与英、美、俄、日四强达成借款协议,因协议有抵押税收条款,被国民解读为丧辱国的行为,导致孙中山公开大骂袁世凯,二人彻底撕破脸。
袁先下手为强,撤销江苏、浙江、安徽督都,此三人都是国民党的主力,随后此三人宣布三省各自独立,二次革命正式开始。
袁世凯的北洋军兵发两路,主动攻击革命军,二个月不到,革命军就溃败了,二次革命宣布失败。
二次革命打破了中华民国脆弱的法制环境,遇事不用程序,不用制度解决,而是诉诸武力,导致各地督都认为武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没人相信政治谈判,导致随后的军阀自保、各自割据,最后混战,都源于孙中山的短视与鲁莽,此错误影响深远,却被历史忽视。
12.《二十一条》之所以招恨是要把中国变成日本的附属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欧美列强无暇东顾,借此时机想狠狠敲中国一笔竹杠。在一份《黑龙会备忘录》(这个黑龙会就是与孙中山交好的那个黑龙会)基础上,修编成我们所熟知的那个“二十一条”。
此条约主要有几个重点:一是要民国政府承认日本来接替德国在山东的利益;二是允许日本向满洲、蒙古移民,这也就是允许整个北方向日本人敞开国门,随便来;三是要民国政府各个部门都要聘请日本顾问,这等于日本政府不仅能获知中国政府的每个举动,还能影响每个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这几条等于让中国成为了日本的附属国。
民国政府当然不能答应,但是日本凭借实力,摆出一副你不答应我,我就抢的姿态。
民国政府对此采用两个策略对应,一是拖,谈判时间拖、谈的问题拖、请假、装病、甚至喝茶时间长、说话慢等等损招怪招都用上了,一直拖,什么也不答应,什么也不否定;
另一方面,日本让民国政府对此谈判内容严格保密,它怕欧美列强知道了会坏了日本的好事,但民国政府偏偏把此内容透露给英、美,英、美就向日本施压,日本就更急于谈判,民国政府就拖拖拉拉的慢慢谈,最后日本急眼了,开始布置兵力拉开架势准备开打,民国政府迫于实力太弱,只能签字同意,修订而成《民四条约》;
取消了民国政府各部门必须聘请日本顾问条款,但允许日本接替德国在山东的利益和想满蒙移民的条款,民怨沸腾了,全国一片骂声,大骂袁世凯为卖国贼,袁世凯也很委屈,认为自己已经做的相当好了。
这也导致了袁世凯为了抵消日本人在东北的势力,暗中扶持了一个东北军阀牵制日本,这个人就是———张作霖。
13.民国期间军阀混战,那些军阀是哪里来的?
民国时期那些大大小小的武装军阀,源于慈禧时期的编练新军政策。当时准备编练三十六镇新军,但是只有袁世凯练出了六镇,张之洞练出了一镇一协,剩下大致三十万的新军都是杂牌军,分布在全国。
在随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事件中,纷纷独立,自成小王国,行成了后来军阀割据,混战就避免不了了。
14.新文化运动的最大功臣是黎元洪
黎元洪的起家是被逼的。武昌起义时,黎元洪是当地军衔最大的官,枪声一响,他就躲在卧室床下,后被革命军拉出来,逼他成为革命军的首领,写安民告示,黎宁死不屈,直到小将们真的有可能枪毙了他,也就勉为其难,成为了革命军的总指挥了,人生一下子跳上了历史的第一排。
黎元洪当大总统时期,倡导精英教育,让蔡元培当北京大学的校长,使得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知名人士汇聚北大,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梁漱溟等,开启了“德先生、赛先生”的风潮,民国丰富的思想碰撞就是始于黎元洪当总统的时期。
15.蒙古曾被徐树铮阻止独立,蒋介石与毛泽东合力又把它送了出去
在清政府倒台时,蒙古在俄国的支持下宣布为自治,其实就是独立了,中国只是名誉上的宗主国而已,已经全面受俄罗斯的控制了。
段祺瑞的小弟徐树铮(才华出众能力超强的一个人,做事风格傲慢霸道,胆大妄为善决断,为此闯了不少祸)率领2个团的边防军(此边防军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组建的参战军,准备去欧洲参战,大约有三万人,受到日本资助,全套的日式武器,机枪、迫击炮等,训练有素,武器精良。但是还没训练完,一次大战就结束,导致此军无用武之地,后被改编为边防军,驻守西北防俄国)进入蒙古,以武力威胁蒙古活佛及其王公贵族,摆出不服就干的架势,背后还有日本人的支持,蒙古贵族忌惮徐的武力,只得宣布取消自治,回归民国政府,徐阻止了蒙古的第一次分裂。
徐树铮后来被冯玉祥杀害在廊坊,蒙古又宣布独立,但民国政府并不承认。所以有说法是冯玉祥导致蒙古分裂出去了。
直到国民党政府时期,蒋介石为得到苏联的支持,让苏联出兵东北打日本,而交换条件就是承认外蒙独立,蒋同意了;
建国后,毛泽东第一次防问苏联与斯大林谈判,谈判废除之前国民政府签署的所有条约,但唯独在蒙古独立这里碰了钉子,毛综合考量后,同意了蒙古独立,蒙古彻底分裂出中国版图。
另一说法是,考虑到中苏漫长边界线,蒙古独立可以成为两国的缓冲区,也不失是一种权衡之计,这应该是红色专家瞎编的,附属于中国也不耽误它成为缓冲区。
16.中国共产党创立源于苏联代表的到来
1917年11月苏联十月革命成功(11月份的事件,因为按俄罗斯的儒略历为10月份);1920年共产国家在苏联莫斯科成立,是全世界的共产主义的联合组织;
同年苏联派代表来中国会见了陈独秀、李大钊;同年陈独秀在北京创立了共产党的发起组,李大钊在北京也创立共产主义小组;同时期毛泽东也在湖南创立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张申府与周恩来也在法国创立了法国共产主义小组,陈毅、聂荣臻、邓小平都是此小组成员。共产思想的开智,源于苏联。
17.党的生日7.1,是商量出来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一大”)在嘉兴南湖上一艘红色的船上召开,此红船为中国共产党起始标志性节点。
由于“一大”的相关档案在战争中遗失,其精确的召开时间没有人记得起来,但7月是没错的,后来一商量,党的生日就定在了7月1日,可见当时没人太在意这个会议,没想到这个会在历史上是这么重要的一个节点。
陈独秀、李大钊没有参加一大。
18.日本对山东的控制权是怎么收回来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会议的一个结果,就是日本继承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使得日本的势力扩展到整个山东。
1921年11月11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美、英、法、日等强国开会却拉上了中国,这不表示中国是与列强平起平坐的强国。会议的主要宗旨是敲打日本,不让日本在中国的利益一家独大,列强要平等,平等的瓜分在华利益。中国像待宰羔羊一样,看着列强商量如何分割自己的。
结果是日本放弃了山东,使得中国意外收回了山东的控制权。但中国需要“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可以理解为要给好处,就每个人都得给的意思,这也算是逼中国开放吧,其实与现在的对外开放思路差不多,区别是当时没有实力出口产品,主要是进口国外商品,让渡国内资源,开放门户自然不占便宜,更别提主导贸易规则的了。
19.国民党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缘由
联俄-----------------------
当时孙中山急需外部资源支持,找了一圈英、美、日等列强,列强已经在各大军阀身上压上资本,见孙中山实力弱小,难于成势,没人搭理他。此时,苏俄政府十月革命后,急需国际社会的认可,派代表越飞来中国与当时的民国政府建交。民国政府要求苏俄放弃外蒙企图才可以谈建交一事,苏俄不干,遂放弃。
苏联与各军阀接触与各个军阀接触一圈后,各军阀因为背后都有英美列强,不敢造次,也无果。
彼时孙中山正焦急地找寻外援的支持,与越飞(苏联代表)一接触,如醍醐灌顶般醒悟,苏俄也苦于在中国无地方势力落脚,见孙中山谦虚真诚,二者一拍即合。
孙了解到苏俄革命后,恍然大悟,中国以往革命属于精英革命,脱离了底层百姓,把希望寄托于军阀,军阀即没有信仰,也没有主义思想,纯为利益而战,即不靠谱,还善叛变。而国民党自己即没有忠于党的军队,又没有底层民众的支持,导致革命无长久生命力,屡屡失败。
遂苏俄投资孙中山后,给予了大量武器弹药,此为“联俄”。
联共------------------------
当时中国共产党实力太弱小,也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苏联国际共产代表考察后,建议——就是命令——中国共产党并入中国国民党,加强二者的实力。对苏俄来说,谁成事都行,只要能确保自己的利益就好。中国共产党听从了共产国际的指令,全面加入国民党。
扶助工农------------------------
扶助工农就是借鉴了苏维埃革命的成功经验,联合工人、农民,建立无产阶级队伍,就是以穷人为基础,只有穷人才有强烈的改身换命的欲望,才能敢冒风险,不要命的闹革命,好词儿叫舍生忘死甘洒热血。“扶助工农”纯粹是孙中山为了革命成功的手段,一个工具而已,而不是为底层人的利益而奋斗,这也是后来国民党腐败,直至溃退的原因。
国民党还是精英政治,依托上层阶级,在“扶助工农”这一点共产党明显比国民党做的好。
20.蒋介石是怎么就走到国民党权力顶峰的
一是护驾孙中山--------------------
孙中山在广州遭遇粤军哗变,炮轰总统府,抓捕孙中山,这就是“炮轰总统府”事件。
差点丧命的孙中山(孙就是因为这次跑路摔伤了腰,此后开始拄拐杖的),仓皇逃到珠江上的一艘军舰上。此时,正在老家撂挑子闹情绪的蒋介石接到孙中山的电报,毅然回到广州,坚决地站在孙的身边,护佑孙中山。并指挥国民党的海军抵抗粤军,使孙中山大为感动,成为心腹。
二是组建黄埔军校----------------
在苏联的资助下,蒋介石与廖仲恺被委任组建国民党军官学校,校址就在广州珠江中一个小岛上,因其地处黄埔,所以俗称黄埔军校。
蒋介石任校长一职,在组建初期,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职务,没啥实权,工作繁琐且累,干好了是应该做的,干不好就全是责任。但蒋介石以惊人的毅力、精力、热情出色地完成了工作。在随后的讨伐广州军阀陈炯明时,黄埔军校的学生军展现出了无以伦比的战斗力,以出色的战术,优秀的战斗素养,果敢的行动,以一当百的勇气,打败了十倍与自己的敌人,一战成名,蒋也因此名声大震,在国民党内排位极速蹿升。
三是调查廖仲恺被刺案-----------------
廖仲恺被刺杀后,国民党立刻成立调查委员会,党内老大汪精卫牵头,胡汉民、许崇智两位大佬都是委员会的成员,但为了平衡各方势力,把不是一线大佬的蒋介石也列入调查委员会成员,组成三个大佬一个小弟的调查组。
谁知调查结果却与胡汉民、许崇智两个大佬都有牵连,导致胡汉民自我惩戒,远离中央去苏联考察,自动退出了一线;许崇智私生活糜烂,因此被总清算,让汪精卫给免了职。此时国民党再无老资历的大佬了,蒋介石的位置凸显出来,在随后的一系列选举中,一步步成为党内仅次于汪精卫的二号人物。
四是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事件(就是一艘军舰出了一次任务,蒋怀疑是来暗杀自己的,随后与共产苏俄翻脸了)后,造成国共失和,国苏失和,汪精卫做为国民党主席,自视没有做好工作,总览了所有责任,辞去了主席一职,远赴法国不玩了,谭延闿接任主席一职。
虽然蒋没有接任主席,但是汪的离去已经使蒋全面接管了党、政、军事务,是国民党内实权最大的人了。
五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不服蒋介石,借由干一仗,争权争利而已)蒋在军事上打败了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汪精卫,使得蒋介石彻底更为了中国头把交椅的老大。张学良也因此站队蒋介石,成为受益者,并站稳了东北军里老大地位(中原大战前,东北军内部有反对张学良的势头,觉得张太嫩,军二代,没本事)。
21.二战时期的裕仁天皇理应成为战犯的
裕仁天皇及他之前的两位明治、大正都有军队的人事权,那些高级军官都是由天皇任命的,所以他应该为战争负责。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裕仁一共提拔了二十三位皇族亲王担任“皇军”高级将领,如元帅、大将和参谋长等,彻底掌控了军事决策权。但直至今天,还有人认为“二战”中的裕仁只是日本军人的傀儡而已,无法左右军人集团,所以不用为战争的暴行负责,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他可以认命或罢免高级将领,他理应是二战日本最大的战犯。
而裕仁能躲过惩罚是因为美国基于政治的考量,选择了对美国统治日本的最优选项,原谅了裕仁。而最大的受害国中国,正忙着打内战争天下,国民党正需要美国的支持,哪敢反对美国。共产党也忙着强抢强人,没精力审视正义。
22.1927年国共两次“分家”
1927年国民党党内派系分歧严重,主要是文人执政还是武人掌权的矛盾。以汪精卫为首的文人集团,希望军队能听从政府指挥,不要擅自决定政策。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掌握大部分国民党军队,自然希望自己能独挑大梁,当时的共产国际是支持武汉的汪精卫政府的,主要是武汉政府比较听话,好操控。蒋介石发现无法获得苏维埃支持,就想投奔美国,希望美国资助自己,投奔新主子需要纳投名状,遂与共产割裂,表示决心。
4月12日在上海发动了清缴共产党的行动,上海黑帮参与了此次行动,血腥残暴,这就是四·一二“清共事件”,共杀害了5000多共产党。四·一二杜月笙最积极,所以解放上海时只能跑路香港,他与共产党是有血债的。
随后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自己的南京国民政府,与汪精卫主政的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形成了一个国家同时有两个国民政府的情况。
七·一五“分共”是武汉的汪精卫政权主导的。尽管四·一二蒋介石在上海绞杀中共,汪精卫还是倡导“容共”,在随后的事态发生了几件事,导致了武汉政权也开始“分共”了。
一是国民党下级部队开始对共产党的做法不满。因为共产党在乡村打土豪分田地,而国民党的军官的老家就是土豪,分的就是军官们家的田地,导致了几个团级部队的哗变,投靠了蒋介石了。
二是国际共产对中共的瞎指挥。五月份发了一封密电指示中共要发展自己的军队;还要组建非党派的法庭,来审判反对革命的军官;还要发展下层人民加入国民党,以稀释国民党党内的精英阶层的浓度。这就是“五月密电”。缺心眼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易还给汪精卫看了,这明摆着要削弱国民党的基础,汪看后大为不满。
三是汪政府希望拉拢当时除了蒋介石以外,军事实力最强的冯玉祥,而冯玉祥明确表态了,必须先“分共”才有可能与汪合作。
四是国际共产指示中共要武装暴动,要与国民党争夺革命的领导权。为此还撤职了温和派陈独秀总书记的职务,换上了以周恩来为主的五人小组,率先发布了退出国民党政府的宣言。
7月15日,汪精卫在会议上公布了共产国际的“五月密电”,宣布正式“分共”,力主和平“分共”,不主张暴力。但是随后就发展成军事上的围剿,最终导致了共产党的八一南昌起义。
23.张发奎间接促成了共产党的首支部队
汪精卫的第二次“分共”导致南昌起义。汪政权七·一五“分共”时,逼迫第二方面军长张发奎清除部队里的共产党和左翼人士,张发奎计划在庐山诱捕自己的部下叶挺和贺龙,而此时叶剑英在汪精卫的政权里任职,已经秘密加入了共产党,在得知张发奎的计划后,提前通知了叶挺和贺龙,二人率部队逃到了湖南,投奔了周恩来。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叶挺、贺龙率领两万将士在南昌起义,这是共产党第一支武装部队,八一建军节就是这样来的。
张发奎部队不仅出了叶挺、贺龙,还有教导团特务连文书陈毅。
还有一个是张发奎的司令部上尉参谋徐向前,追丢了队伍,但他因此开启了属于他自己的传奇之旅。
还有一个是张发奎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团长卢德铭,他率军从武昌南下南昌,但没能赶上南昌起义,后来随毛泽东在湖南发动“秋收起义”。
24.革命军里的军官都是出自“土豪劣绅”家庭,这也是国共反目的一个原因
蒋介石在上海捕杀共产党,清理国民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