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完正在找地铁站,偶然发现街道对面居然有一家图书馆,想着回家也没什么事不如到馆里看看。而且我也很好奇,不同的图书馆藏书之间差别大吗?于是就走了进去。
一楼有很多座位还有屏幕,没看到几本书,好不容易在一间屋子看到书,刚准备看书名,就有工作人员过来告知,这间屋读者不能进。询问下才得知,一楼是读者服务大厅,四楼到六楼才是图书借阅区。
寻着指示标找到电梯进入四楼,一进去就看到了上海专架以红色革命专架,打眼望去一片红和满眼沪,顺着书架往里走,哲学、政治、军事、文化一一展开,浏览书籍时看到了不少熟悉的作者及书名,于是书架间的狩猎开始了。
走着走着被“抑郁症”三字吸引,看到后面还跟着“治愈笔记”就更加好奇,虽然已经走出抑郁两年,但对于自己的治愈过程实在是浑浑噩噩,所以就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好的?以及好了之后还会不会复发?迫不及待拿下书,找到一个自习桌坐下,这一坐就是五个小时,一口气把书看完,看完才知道我有多幸运。
首先,抑郁的识别很困难,很多人把抑郁的生理表现(失眠、头痛、心悸、胸闷、恶心等)当成其他疾病,然后去求助于中医、针灸、按摩这一类,于是就会错失最佳治疗时期,直到拖到重度才会去就医。
还有一些人会把抑郁的心理表现当成心态问题,去求助瑜伽、冥想、正念、佛经等,这些虽然能一时调节心态,但抑郁是大脑神经递质的缺失,一时的调节并不代表根治,抑郁状态会反反复复,直到自杀念头来袭。
而我在看完《活下去的理由》后,和书中的症状一一对应,心里约莫确认自己得了抑郁,并且在姐姐的鼓励下立马去专科医院就诊,并没有因为“病耻感”而排斥就医,但在中国只有不到10%的患者在专科医院就诊。
其次,抑郁分为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两种。在住院患者中,抑郁症患者占30%,双相情感障碍占60%以上,如果患的是第二种,病症更复杂、用药更多、治疗周期更久,而且终身患病率为3.7%,更重要的是它的误诊率很高。很幸运我患的是第一种,相对来说治疗难度没那么大。
再次,抑郁症患者中,30%的患者在起效一个月后放弃服药,50%的患者两个月放弃服药,80%的患者三个月放弃服药。而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三分之一可以自愈,另外三分之一会发展成慢性,再有三分之一会自杀。而我在服药两个月之后弃药还能自愈概率其实还蛮低,并且一年以后也没有复发,所以又是一大幸运。
书里作者说精神障碍的本质是冲突,与环境冲突、与社会冲突、与自我冲突,然后身心俱疲导致能量耗竭。而我在姐姐的建议下更换了生活环境、工作方向,也在患病后进行了大量的心理书籍的阅读,去降低自我内心的冲突,同时还求助于医生,进行体育锻炼,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才得以痊愈。
看完书里的病友日记以及失败案例,再一次意识到姐姐对我的帮助有多么大,而姐夫和姨不把这个病当作特殊疾病的对待,也是我慢慢走出来的契机。
虽然书中说抑郁可以让你停下快速前行的脚步,盘点自己的人生,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从而更自信地面对世界。但这个病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走出来,也不希望大家通过这种方式去审视自己的人生,我们还可以通过书籍、电影,或者是通过别人。虽然我走了出来,并且现在也很热爱生活、状态不错,但仍然希望大家不要和这个疾病撞见。
如果,我是说如果撞见,也希望你不要绝望,这是一个可治愈的疾病,对于它的诸多误解你可以看看这本书,也许能给你一些勇气和很多解答。
另外根据官方的估计,抑郁症人群总数在9000万人左右,而精神科医生只有2万人,缺口40万。这个影响太大了,记得我去就医时,每次看诊时间都不超过5分钟,这5分钟大部分时间在问症状,在调整用药,没有太多心理方面的疏导,这也是我最后放弃拿药的原因。
这些药的副作用太大,询问得知这个药还要吃一到两年,在我看来疗效太慢,我看不到希望,所以只能寻求其他方式自救。幸运的是我成功了,但不幸的是数据告诉我大部分人都没成功,所以患了这个病之后千万不要乱想,要多了解多交流。
最后愿大家都有明媚的笑容和阳光灿烂的日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