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心理学,对于不同人,脑海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疑问和迷思。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心理学似乎总有着一些难以消除的神秘气质,而其与玄学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而对于已经入门或经受过一定学术训练的心理学人而言,这种训练又究竟带给我们哪些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帮助呢?如何理解心理学的不同分支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又该如何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为自己的生活增添帮助呢?
在《向心理学家提问》一书中,彭聃龄老师和丁国盛老师首先对心理学科的内涵进行了解释。作为一门科学,心理学有其自身的边界。就像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形式而非内容一样,心理学也研究的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客观规律。虽然心理现象的产生依赖于客观的神经生理基础,但心理现象本身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和主观性。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觉阈限、认知习惯、思维方式、能力与个性、态度与价值观,在遇到相同的事情时也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但这些心理现象可以通过生理指标或行为等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心理行为进行描述和预测。
除此之外,两位老师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心理学的人文性和趣味性。为什么依恋关系如此重要?一个人如果早年间得不到高质量的、稳定的情感照料,日后出现情绪和社会性问题的概率将大大增加。一个人如何透过心理现象的层层迷雾去认识自己、整合自己,引导自己的精神领域走向更丰富、更广阔的未知地带?这也是心理学许多分支在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要向心理学家提问呢?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彭聃龄老师和丁国盛老师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这种专业性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清楚最基础的心理学脉络。即使是心理学专业人士,或许也一直面对着不同研究领域之间割裂的问题,而两位老师可以帮助我们从一定的高度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两位老师还可以借助自身的经验引导思考,比如,“意识”究竟是什么,人工智能是否拥有意识,目前人类的智能还不能被取代的领域是什么等等。
另一方面,借助思考,心理学可以使人对人性、对世界的认识由虚焦变得清晰。通俗地说,可以让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认识由480p变为1080p,而人格的真实性本身就与幸福感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入门八年的心理学徒,我记得本科老师曾经说过:“心理学的很多结论无外乎常识。”可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正是得到了知识,却丧失了常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者都很重要。比如,如何恰当地识别与调节自己的情绪,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如何理解心理防御的功能,如何识别有毒的人格类型,捍卫自己的心理界线,避免被PUA等等。而这一切的疑问,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在《向心理学家提问》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可以切实地感受心理学的魅力。向心理学家提问的活动还在持续,一起踏上心灵探索之旅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