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秦腔一曲,曲还在,没人听曲儿了。茫茫农村大地,田还在,没人种田地了。老人舍不得,年轻人瞧不上。村里老人常年维系的土地深情,在年轻人的不断逃离和背弃中迎来了绝唱与挽歌。正如小说所表述,农村生活已然不属于农民了,已然早已埋葬到深土里,唯一需要的,只是一种回归与告别双重姿态的一座碑文,既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也是为了失去的警醒。
看过《废都》,非常喜欢整篇小说中那种琐碎生活中细腻深刻的真实生活体会和人与人之间既平淡如水又波涛汹涌的一段段故事,所以对于《秦腔》,早就想着下手看一看了,奈何多次看了几页作罢,终因篇幅太长没有看到底。但是这个夏天突然心血来潮,趁着休假和学习就一口气看完,整整三个月看完,对我这个忙碌的人来说,这也算是一次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了。为何如此?因为我在阅读小说过程中,对于清风街的种种故事,我都能够无缝隙地衔接到我们昌都老家乡村的各种真实经历和故事了,也许引生过于魔幻,但是老村长、老校长、新村长、医生、鞋匠等诸多村民却都能在我们自己的故乡找到同样的一波形象,一样的性格、一样的家庭琐事和纠纷,特别的是,关于老一辈对土地的深情、不离不弃与新一辈对土地的抛弃与背离最为深刻,年轻一代对于土地、对于故乡的远走高飞已是整个时代最为深刻的烙印了,尤其是在自己身上体现的最为深刻。
每次回到家乡,我总喜欢在老母亲的陪伴下到青稞田野间走一走,问一问母亲我们家的田地是哪些、哪些是邻居家的,也问一问母亲为什么现在的农民不种地了、为什么草草种一些杂草、田地为什么没人管了。母亲总是回答说,大米面粉可以买到、糌粑可以买到、钱到处可以挣到,需要一年四季忙碌的这些田地谁还会在乎呢?也是,年轻的要么是找到工作当公务员了、要么是去经商做生意了,哪怕是本地农牧民,也是能靠着夏天挖虫草的钱不愁一年的吃喝了,谁还会像以前一样傻傻的耕作一辈子呢?老人们确实对土地有些观念和依依不舍,但他们也就动不起身子了,年轻的也不会再听他们的了;如果种地是为了吃饱,那年轻人来钱吃饱的谋生手段多了去了,土地早已不是年轻人哪怕最差的一个选项了。老人对于土地有着许许多多的经历和故事要讲,但年轻人也不再愿意听了,这些故事甚至也没有抖音一个段子来得有趣。就这样,村里老人越老越少了,土地越来越失去了价值,村里房子和马路渐渐多了起来,村里大车小车渐渐多了起来,村变成了镇,镇变成了市,一切顺气自然。
但是,我始终认为土地始终是中华千年文明长久存在的基石所在,土地的背抛弃和背离,始终对一个村落、一个文明将如房屋失去地基一般是毁灭性的。假如有一天大家都没有了钱,村里没有了电,交通堵塞,没有了外面的大米和面粉,大家都眼巴巴看着那一亩一亩荒废的田地,也许大家唯一想到的就是重新整理土地、种上青稞、吃上糌粑,但是到那个时候我们还会种地吗,地里还能长出青稞吗,青稞水磨房还在吗?这个片段的思考,也许也是《机器人总动员》里的一些思考,借此深思!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