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霍德在土耳其发掘的恰塔霍裕克遗址中看到,陶器用当地陶土以简易技术制成,陶罐用作容器。后来,陶器制作渐繁,并被用作饮器。再后来,它们用于储存,或是涂上装饰以供消费和社交展示。随着时间推移,更多可能用途被开发出来,陶器逐渐与更多事物联系在一起。和轮子织机、收割工具类似,越来越多的东西关联上陶器或是依赖上陶器。伊恩·霍德把这些依赖关系称为“纠缠”。
是的,“纠缠”大约是《纠缠小史·人与物的演化》一书中最关键的词汇。一定程度上,伊恩·霍德在书中将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之于发展的“确定性”给打碎了,并且用考古学视角重新论证了“物质增长”与“人类经验”的复杂关系。更进一步讲,即放大了人类本能的力量,也强调了物对人类的诱惑和塑造。
要知道,想要说清楚“纠缠”之于人类发展的作用,并且是基于各学科都已经有很成熟的理论的前提下,显然伊恩·霍德免不了在书中进行形而上的论述,但难能可贵的是,伊恩·霍德在《纠缠小史·人与物的演化》一书中,除却援引了大量前人的洞见,还较为巧妙的把当下生活置入论述当中。
就比如,手机和冰箱,谁更费电?如果仅是从耗能的数据上对比,其实没什么太大意义。但是伊恩·霍德告诉我们,耗能数据背后,是维持手机运作的巨大系统在支撑,也就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运作的电脑和服务器、防止服务器过热的空调系统、建造这些机器的生产部门以及维持宽带网络而不停运转的电力系统。也就是,虽然我们看不见手机和社交网络造成的能源消耗,但这些关联至关重要。
并且这也从“现实存在”把我们巧妙的推向“纠缠想象”。顺着这个理路,伊恩·霍德也把人们炫耀珍贵奢侈品的惯例进行了阐释。并且也反思性的反问,幸福的定义不该朝这个方向转移。可问题是,消费大潮很难阻挡,因为大众市场始终在让人们相信,他(她)们的地位和幸福取决于满足他(她)们欲望的对象。
并且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利益,总是让我们看不见物之所以为物,让我们相信只有对象是重要的。与此同时,广告、社会压力以及我们自身的欲望也促使我们只关注单个商品而不见其背后的网络。但伊恩·霍德指出,就是在我们“看不到”或“不关心”的背后网络里,其实存在着诸如污染、廉价劳动力以及极差的工作环境。而且这些都“纠缠”在消费品的相关链条中(原料、生产、转运、售卖)。
就此我们会发现,《纠缠小史·人与物的演化》一书除却在阐释“纠缠”的积极意义,也在反思纠缠的消解存在。甚至,基于人类与物的“纠缠”,伊恩·霍德还进行了大量的形而上论述。以此来辩证的探寻“进步观念”、“生物演化”、“人与物”、“依附网络”、“变化的产生”、“路径依赖”等问题。
以至于,人类到底是“智人”,还是“匠人”,或是双重属性的存在,都将使我们不断追问“我们将去往何方”。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依附链条会布满全球,非常复杂。以至于很多时候,物化的人还是人化的物,往往也是傻傻分不清楚。而面对这样的现实,伊恩·霍德却尽可能的提出可能性的方向,但是依然不那么确信。
甚至统揽《纠缠小史·人与物的演化》全书,我们会发现,伊恩·霍德并非仅是为阐述“纠缠”是什么,而是为推开一种可能性视角在努力,以达到让人们更好的看待人与物的关系,更好找到幸福的“智慧密码”,而非只是为创造和发明不断磨砺“造物匠气”。毕竟,人类演化是异质性的,是一种与物的共同创造,这里的物有生物的、物质的、化学的、也包括观念和社会制度。
正如刘瑜所言:“如果说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在建造一座层层累积的高塔,社会科学的知识则更像是西西弗斯在推石头,推上去,掉下来,再推上去,再掉下来。或许有人认为西西弗斯的努力是一种徒劳,殊不知原地踏步或许正是对自由落体的抵抗。”
如此再看伊恩·霍德写《纠缠小史·人与物的演化》的初衷和视野,重要的不是“纠缠”理论解释了什么,而是它为我们打通哲思和现实提供了新的视角,让我们尽可能的把“近处”背后的网络以想象的方式打开,以此来重新认识我们自认为熟悉的世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