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书毕,不禁感叹这么多年来,尽在教科书中寻鲁迅,不曾想已把鲁迅读成胡适之。年少时候在学堂,心里认定鲁迅是白话文的使用者,其文通俗易懂,言语辛辣多讥讽,是个反封建的战士。因此将此才意识到自己正是第一章中公式化解读的人,犯了扁平化人物的错。事后想想,好像也是这样,毕竟一个曾因思念妻子在草地上与猪搏斗的有趣文人(《两地书》),儿时捕麻雀捉蛐蛐的童心未泯者,怎么可能一生只有一面。
按照江弱水的话来说,“这某种程度上是出自一种分析上的混淆,即错误地将标准的规定视为经历过的现实,这种混淆的出现,是因缺乏某种历史性的考察。”于是摒弃成见,再度回到鲁迅的世界中去。《天上深渊》之题目,出自鲁迅“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假如所有的解读都是用一种意识形态建构的态度与文学史合谋,将鲁迅单纯解读为一个文化旗手,何尝不是一种狂热,而本书何尝不是看到了天上的深渊。也是这样,江弱水的感叹让人久久回味:“没有人比他死的更少。”
虽说是鲁迅十二论,但其实更多的并不是总体地论述鲁迅,而是依据西方文论思想对他的文本展开分析,其中重要的无疑是《野草》《离婚》(短篇小说)《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看完后记江弱水说“鲁迅是我身上的病毒”,其实一点不为过,查了论文发现,本书的一些主题自2002年就已经公开发表,直到2022年他依旧在探寻鲁迅《野草》中自我叙事的失语。而让真实的鲁迅回归现实世界,正是江弱水所做的任务。
在第一章中,从鲁迅看待国人的方式为引,展开了对鲁迅的思想背景的分析。江弱水指出,因为那个启蒙救亡的时代,传统的价值已经面临失范危机,想要找到意义就无可避免的需要找到一个价值规范和与之匹配的等级体系,那么最终就只好用西方的视角来衡量。而西方的启蒙变奏文化上继承了黑格尔“历史进步论”的观点,生物进化论又为此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生物学依据。在这个意识形态构建的视角下,中国历史被视为一种循环论,如黑格尔所言“阳光底下并无新鲜事”,即认为中国没有历史。而且此刻国民性暂未形成(我们在此将国民性理解为一种民族主义的观念)。因此中国人在体质上可能是强健的,但精神绝对是孱弱的。但是鲁迅又是富有同情心的,他不合群,也不会受到宏大词语的影响,最终他还是关注了个人的生命体验,这是一种关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