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五六年后重看这本书,看到了更多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确实如《纽约时报》所言“极端、热烈、炽热,令人心碎不已,比《无声告白》更胜一筹。”还是很佩服米娅,她的坚定和独立的性格令人记忆深刻。
凭心而论,我确实缺乏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的决心,以及在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中稳定自己的能力。
但随着故事的深入展开,我一直对事情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的疑问没有得到解答。而且好像挺多人都认为书好像可以写得更长些。我读完一开始也有这个感觉。
然而转念一想,我之前看了《摆渡人》,没想到还会出《摆渡人2》,看了2之后感觉狗尾续貂;于是我觉得故事的结局就停这里可能不是一件坏事,作者可能给不出一个令所有人满意的结局,毕竟这本书想探讨的家庭矛盾、种族认同和社会正义等问题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似乎有了结论,书封的那句“永远记得,你呼吸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是错误的。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们往往不知道所处时间的最佳选择,也可能不知道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或许有当前受制于当前所获信息的原因)。错误选择的恶劣影响也可能无法预料和估量。逃跑虽可耻但有用吗这个有用是否有有效期,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呢。
感想差不多就这些吧,这本确实比《无声告白》更胜一筹。我摘录了书里的几个语句片段,的确很触动到我:
1."拥有做一件事的许可和知道怎么做一件事可不一样"——穆迪
2.她始终觉得,那种如同火焰的冲动是种极其危险的东西,很容易失去控制,甚至能推倒墙壁、越过鸿沟,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哪怕只有一丝微风,也能让火势延烧若干英里。因此,最好还是小心控制这些小火苗,像保存奥运火种那样,谨慎地传给下一代——抑或是只适合把它们留存起来观赏,提醒人们,冲动必须加以驯化,火苗必须得到控制,发出适当的光和热已经足够,没有转成燎原之势的必要。她认为,预防火苗引发的火灾才是关键。
3.规则的存在是有原因的:遵守规则的人功成名就;违反规则的人则有可能将全世界都付之一炬。
4.理查德森太太对这个进展早有预料,她相信自己可以跟随直觉的引领,主导谈话的方向,从被采访人那里获取想要的信息。这是她多年来练就的本领,就像驱赶一头体形庞大而且不听话的奶牛:在领着奶牛走上正确道路的同时,你还必须让牛产生错觉,以为它才是领路的那一个。
5.米娅想,但是要做到亲密并不难,一个拥抱、一个可供依靠的肩膀都可以帮你缓解生活的重压。人需要学会付出和享受这样的亲密,就像你的眼前放了一个苹果,不能只满足于闻到它的香味,还应该把它吃进嘴里,充分彻底地享用它,这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6.她都会欣慰地发现,女儿的味道始终没有变。米娅突然意识到,珀尔身上有家的味道,仿佛“家”从来不是一个地方,而是眼前这个她可以随时带在身边的小家伙。
7.“还记得我那一天说的话吗”她说,“草原上的大火有时候,你需要把一切都烧干净,才会有新的东西生长出来”伊奇点点头。“嗯。”米娅说。两人静默了很久,她不得不想个办法和伊奇道别。“记住这个道理,”米娅说,“有时候,你需要从废土之上重新开始,明白吗”伊奇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明白,但她还是点了点头。
8.“有些照片,”米娅说,“属于那些拍照的人,有些则属于照片里的人。你准备好了吗”她关掉了室内的灯。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