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厄的终结》是一本我读了好几天才看完的书,我原本以为自己看不下去,但最终还是坚持看完了。这本书是作者1969年写的,但是文字之间却没有年代感,好像作者就住在我旁边一样,真诚朴实,没有故作高深。尽管我对佛教了解不多,但是《苦厄的终结》让我领悟到宗教没有想像中那么深奥,它是一种可以伴随心智成长的力量。书中提到,我们应该不断自省,善良对待他人,并关注当下,接受一切并不断实践,这可能就是佛陀想告诉世人的。即使生活中有苦,但在有限的生命范围内,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身边的人,始终保持善良和积极向上的态度。书中说道:“人的苦厄源于对自我和物质世界的顽固执着。个体可以意识到自己内心充满欲望、失落、恐惧和嗔恨,而这些念头无穷无尽。冥想修行可以加深对这种意识的认识,从而避免受苦。”又说:“人类的心灵是一个欲望丛生、仇恨与谬见滋生之地,它创造了过去的荣誉、失败和未来的希望,也创造了让人无限痛苦的可能。然而,正是这样的精神世界使我们有机会完全把握自己的人生。”另外,“人的精神世界是发源于无数疯狂现象的地方,是一片无法预测其观念与行动后果的模糊混杂之地。然而,正是通过这样的发现,人们才了解到,一切观念都是脆弱和主观的,没有实质,本质是空虚的。唯有通过对自我的认识,逐步摆脱那些看似必要的束缚,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不需要在别处寻找,而是存在于当下,就在此时此地,正如佛陀所说的“过去是抽象的,未来是虚幻的”。活在当下,始终保持高度的自觉和慈悲,并将这种态度体现在最微小的行动和思想中,听起来像是一种可以应对自身压力的自救之道。一位老一辈的喇嘛曾说,修行人面对棘手的难题时,只会从修补自己的鞋子开始,而不会迫求立刻改变整个世界。另外,赫西俄德发现,欲望、嫉妒和冲突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在公元前6世纪,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嘲讽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渴望稳定和永恒。他宣称:“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中,战争是万物之父,斗争就是正义,善恶本来就是一体,生命无论如何存活,经历的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毁灭。”然而,就像佛陀一再强调的那样,在这个无常的世界里,如果人们以不稳定的“自我”追求完满和稳固的幸福,无疑会感到挫败和不满。即使欲望都得到满足,也只能享受短暂的快乐。奥斯卡·王尔德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所求,另一种则是得偿所愿。”捷克剧作家、政治家瓦茨拉夫·哈维尔在散文集《生活在真相中》中曾说:“只要政治政策不是源自具体的、人性的现在,而是聚焦于抽象的将来,那就容易演变为奴役人类的新形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