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生活的思考来自同一个源头,即我们生来就落入的存在结构,而这个存在结构围绕着几种有限的基本生活处境。
欧文•亚隆列举了人的四种存在处境: (1)我们终有一死 (2)在决定性时刻,我们是孤独的 (3)我们不得不选择自己的生活(自由) (4)我们要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努力创造意义。
当我们根据他人的期望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时,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追随“常人”(芸芸众生)。然后在某个时刻,有些人可能会经历突然的觉醒,仿佛被戏剧般地召回到生命中。海德格尔谈到了“良知的呼唤”(thecallofconscience)。一个人怎样才能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同时又不被对生活的反思所累呢一个答案就是“决断”。“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梅达尔•博斯认为,本真的生活是一种充满乐趣和幽默的生活。理想的精神状态是“从容快乐的平静”,安逸和沉重能够相伴而行。这种活泼和严肃的相互拥抱,正如我们对死亡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承诺。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幸福观的一个区别在于:总体而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倾向于忽视痛苦的现实及其对幸福的重要性,而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则倾向于将痛苦纳入他们的幸福概念。
情侣之间会交换爱抚、鲜花、珠宝、食物、音乐、书籍和许多其他东西,但首先,他们给予和接受的是彼此身心的在场(presence,指一个人全身心地处于某个当下)。
当某个客体离开我时,我与它的关系也就消失了;而这些与我生命中的人或物的关系恰恰构成了我的存在,构成了现在的我。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人或物离开我,我忘掉它们,我并补充说,焦虑实际上是一种自由,是自由实现之前的一种可能性。当一个人面临展现或不展现生命潜能的选择时,焦虑就会出现。那种因未实现的潜能和生命而产生的内疚,被称为存在性内疚。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