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我在想是不是我不擅长写读后感,或者是我看一本书的时间战线拉的太长,看一本书过程中的我又惊喜又压抑,又震撼又新奇。但是隔了这么久,又断断续续的读下来,再要写读后感却觉得内里被掏空了。
这应该算我读的第一本哲学书吧,很有趣的体验。这本书在我的书单里躺了至少半年,终于在我送给位做生日礼物后、送我姐做生日礼物后,自己入手了一本。开始看这本书是在某个颓唐的周末,断了社交自己竟然也闷头看了几十页,对于我这种极其不自律星人真是值得称赞。
过程中也会遇到晦涩难懂的片段,但是接触新名词试着理解它、渗透它、思考它、领悟它、释然它就像攀着一座座小峰,路过半程回首发现自己像是发现了新世界。
对我来说这本书就好像是拨开迷雾让我更看清自己吧。人也是个奇怪的生物,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随着自己的心情做事,却极少审视自己,甚至是站在客观角度审视自己、审视自己身上的人性。很多书中言论乍看都是不经推敲甚至是听起来有些荒谬的,但是最后却发现,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原来许多问题换个角度看会是个全新的世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都只会循规蹈矩,我们好像都陷入了一种思维单行道,我们忘记了思维原本应是发散、包容和不受拘束的。
书里被讨论的“原生家庭”,那个令我们觉得深陷泥潭的原生家庭,就好像改变不了的印记、印在脑子里,印在骨子里,让我们觉得它留给我们的阴影要伴随我们终生了。可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对呀,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陶勇医生,只觉得想到他让这句话更生动立体了。陶勇医生的经历不难吗,他也是熬过去了。不沉溺伤痛,让伤痛变作踏板,让自己向未来更勇敢的迈进,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做到的,所谓的赋予这些经历以意义,让过去成为过去。而原生家庭,不过就是我们糟糕的过去,甩掉它,是它们让我成为了想要努力去生活、去远离沼泽的动力。也正所谓见过黑暗才知阳光的可贵,一直沐浴阳光的人或许并不能真正体会我们对于光明的强烈向往。从这个角度看或许原生家庭也是对我们有所裨益的吧。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认识到我和我姐的谈话中总是有一种无力感,那种感觉类似于同生长于一个家庭,虽然我姐的经历相比于我更甚,但是我在努力让自己和原生家庭不好的因素划清关系,而我姐却好像把原生家庭变成推脱的工具。从她的话语中你会觉得她总是沉浸在过去的伤痛中,悲观、自暴自弃甚至停滞不前。我不希望我们这样啊,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向上走,从有心开始,摆脱不满意的现状。所幸她有想要改。
说到我的原生家庭,它带给了我什么伤害?好像什么都没有,它让我知道不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远离什么样的人,不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它让我减少了一种试错成本,从某种程度来说它是有好处的。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它有自卑感。将自己的不幸作为武器支配对方,让自己具有弱势特权。”看到这一段话,我真的是感觉被深深地揭开伤疤,读了半天终于有一种相读甚晚的感觉,就感觉自己也不了解的自己被剖析完全的放在阳光下。然后作者对我说:“看!你的言行动机已全被我们掌握,你再也无法掩饰”其实我已经脱离这种将不幸作为武器的方式,可是真的觉得直击内脏说不出话来,觉得那个人是我,又不是我,思及此对阿德勒和作者又是说不上来的佩服!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比较,而是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有时候觉得自己之前好累,心态好累,喜欢看向高处,但是从来不低头看看脚下的实地。如果到达了自己想要的水平,就会继续寻找下个比较对象,永远不满自己不满现状,永远觉得自己是最差的那个。自己确实挺自卑的,所以有时候喜欢找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周围朋友会挺不适的吧,如此趾高气昂的我,如此不屑一顾的我。虽然自己有在想慢慢改,但是总是还是在某个瞬间露出小爪牙,然后我在偷偷收敛起来。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选择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会说这样的话,相反还会鼓励年轻人要勇于争取自由。”我对这句话并不能说是纯然的大彻大悟,但是它说的很对,可能是因为我就是鼓动别人追求自由的人,所以我并不能完全理解那些大人们。这个时代改变很多,我们的观念也今非昔比,如果要让我说出人生必须的几个名词,肯定是要有自由的,生来自由,生而自由。
所谓的“课题分离”,做好自己,勿管他人。在自己的课题里做好自己,对于属于别人课题的事物不要视若泰山。给自己空间给他人空间。
还有一个很反常态的点——拼命寻求认可,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我看到这句话真的太迷惑了,可看完觉得所言不虚,甚至在我身上有迹可循,我就是这样一种超级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我的眼里都是自己,我的言行,我的举止,我格外关注我说的话做的事,我不关心他人,就算是别人想要撩我,我的目的也只是想确认自己是不是被喜欢,是不是有魅力,而关于别人的任何,其实我都不甚关心。(当然也可能换个性别就不一样了:)
还有太多,其实读到后面我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了,不过好书都不是一遍就能领略的,有机会可以再回头看看。
摘抄其中喜欢的句子,“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做’横向关系’。”阿德勒讲到的这个纵向关系解答了我为什么听我爸夸我会不舒服,他的上位者姿态太明显的,并不会让我觉得感受,反而觉得受到侮辱,我并不喜欢。
一口气写下来,我没想到会写这么多,因为刚开始真的大脑一片空白,对这本书的内容不知从何说起,也算我在看书时有不少思考吧。这本书真的收获很多,某些想法更通透了,更豁达了,希望自己也能带着这份勇气,做好当下的每时每刻,去追逐自己想要的幸福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