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晚饭开始阅读了马伯庸先生的小说《长安的荔枝》,全文九万字,在两个小时内读完,读得非常过瘾。
全文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有几点。首先是主角李善德,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仍然冲向岭南进行试验。虽然从岭南送至长安近五千里路,而荔枝的保鲜时间只有三天,一开始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然而,主角将这个任务拆分并细化,从保鲜、转运、调度等各个方面努力,展现了科研人员的精神。我觉得他非常像古代的工程师,用科学方法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分解、探索、攻克,最终完成了“荔枝转运之办法”的壮举。太厉害了。试验中运送荔枝的网格法也非常新奇,很难想象古代人竟然拥有这种智慧。
其次,李善德回到长安后寻求朝廷帮助,却处处碰壁,遭到推诿。这让我感叹不怪唐朝在“盛极”时期急速衰落。书中展示了朝廷的责任划分、贪污、抢占功劳和猜忌,这样的朝廷怎么能不衰落呢?而且在攀高踩低、互相推诿责任、因为嫉妒别人功劳而陷害他人的环境下,谁能真正以个人为本,如韩洄给李善德传授的与光同尘的方式?这实在让我深感为人为官之道所需心思之深。
最后一章,当李善德正式开始采树和运送的过程时,为了完成任务,他可说是背离了岭南的友人。有时候这并不是他本意,毕竟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官员,没有权力触动上层人物的利益分配。这真是令人悲哀。权力虽然非常实用,但也同样冷酷无情。没有权力,就没有话语权,也没有挣扎的可能性。
在小说结尾,李善德冒险向杨国公解释岭南荔枝之事实上是取之于民,用之于上。这部分非常令人过瘾。一开始,运送荔枝的耗费就已经非常惊人,但没想到,这居然成为封建统治者剥削百姓的手段。看似没有从任何财库拿钱,但实际上加重了沿途五千里的民众负担。在逃亡过程中的那个驿站上,每户人家需要交纳十贯钱,这可能是一家人一年生活所需的费用。而这一切,只是因为皇上贵妃轻飘飘地说一句“吃岭南鲜荔枝”。史书从来都不关心那些小人物百姓的喜怒哀乐,但他们才是在中华大地上生活了几千年、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一群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李世民的话在唐朝由盛转衰的那一刻再次得到验证,也给了那些将百姓看作非人的封建统治者一个猛烈的打击。前一年,举国之力用于运送岭南荔枝,只为了贵妃的寿辰,而第二年却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带着妃子逃离长安,国家破坏家亡,最终杨贵妃在马嵬坡自杀。想来真是可叹又讽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古诗一开始显现出大唐的繁盛与先进,但谁能想到,这句诗背后是无数无名小吏和百姓的辛劳、汗水以及他们忙碌一生的辛勤努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