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置身事内》过来。我觉得用后记这一章的想法我只能给三星评价。但是读到后记部分,我倒是要为之前对作者的一些剧烈抨击而道歉。这一章让我看到了一些学者应有的风骨——对历史事实的直面(中国的发展以牺牲了农民群体的利益为代价)、对公正的呼吁、对现象的解构、对长期和全局公共利益的视野。应该说,作者和包括温铁军在内的学者,均有对农民群体的关注,有对农民利益维护的呼吁,立足点是一致且正确的,但是不同人认为的解决思路还是不一样的。
就本书而言,我是认可作者的结论内容的——城市的时间和空间积聚,能有效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放开行政手段(户籍、清理群租、设定准入障碍等)对人口的控制,城市规划政策需要匹配上城市人口规模,保障公共服务能公平地服务于城市居民,而不仅仅是户籍居民。但是当然,这样一些观点基于下文所说的瑕疵,我很难说是真正的文人风骨,还是哗众取宠之作。书籍出版也要经得起批评。
对书中提到的部分论点和论据我是不太认可的,比如农民宅基地指标自由流通、户籍制度是阻碍农民工变为城市居民的原因、农民卖地进城等。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作者毕竟没有深入过农村生活,略有些空中楼阁的味道,也是仅从经济学角度考虑,而忽略了政治经济学常识。
作者在书中,局部使用了一些偷换概念或者本身逻辑不顺的辩论手法、会用无关的证据来强行支撑作者想要的结论、还有部分图用并不科学的画线来拟合离散结果,还有部分民科式的造句。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好的做法。
同时,我要补充两点不算很相关的想法:(1)近年的部分政策会让我有一种兔死狗烹、过河拆桥之感,仿佛历史重现——清退大龄建筑农民工、清退群租,就是那种“你怎么活我不管,但别因为要活而在我这有风险给我带来麻烦”;(2)之前看过一个关于那十年的另类解说,大体是说我党起家的根底在于农民群体,而在当时,整个话语权逐渐偏离。这点如果和农民群体的利益牺牲联系着起来看,确实是一种能逻辑自洽的解释。
最后,我想说一句,我的读书笔记又没审核通过。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