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人生哲理一样,经济学的理论也有千万种,每一种也会因每个人的境遇不同、解读方式不同,有各自说得通的逻辑。但是,最底层的逻辑链条,通常是一致的:比如人饿了就要吃饭,想吃饭就要学着去赚钱;比如经济学的资金之“水”不会总往低处流,却是生发于底层的池子里。所以,能够在千万种经济模型里,抽离出底层逻辑,用底层逻辑帮助我们看清搭建在各类经济现象上的模型,好让本就在动荡经济形势下无所适从的普通人,在没有巨大经济体量作为支撑、因此难以随意“改道”的前提下,至少能在一些特殊的际遇面前,体会到一些“船小好调头”的灵活度。
而本书在目录部分,就用一条原理解析点明了本书成书的基础——经济学原理有两类:根据假设条件,用演绎逻辑推出的命题为定理;根据历史经验事实,用归纳逻辑提炼的结论为定理、定律(模型、假说等)。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受时空约束,后者要受时空约束,属于特定发展阶段的规律。所以,特别是在经济学领域,不是知道的道理越多,就可能越成功的。
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何谓“剩余价值”,那么,“在研究核算的过程中,丹尼森发现,国民产出的增长有很大一部分不能用资本和劳动的增长来解释”,“经济的实际增长幅度,在扣除了资本的贡献和劳动的贡献之后,仍有一部分剩余”,人们称之为“丹尼森残差”的部分又该如何解释?书中提到,残差背后有三个因素(即规模经济、资源配登和知识进展)作用的结果,是提高劳动和资本生产率,使原来相同的投人能够带来更多的产出,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因此可以用市场范围的扩大来表示规模经济的效益。尤其是知识进展这一层面,的确是任何人都难以准确预知的,因此,也就无从准确判断市场范围将扩大到何种规模。
由此,书中用所谓经济自由程度更高的美国举例,认为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美国既在着力打造经济航母,对无人匹敌的行业,政府又会按“原则”办事(如“微软”被肢解的用意便是鼓励国内同行业竟争,给其他公司留一条活路),但更有可能是为了让市场有更多的向外竞争的能力;金融创新对“新经济”贡献更大,信息产业的最大持点则是高风险、高回报,只要有能力、技术和创意让更多人不得不因其产品产生影响和联系,往往能从创业之初就一飞冲天,所以,新一轮经济竞争说到底是打人才战,而在这个过程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背后的原因则更为复杂……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选取的经济理论也都各有其现实意义上的内在核心,值得想在经济学方面加以了解的人仔细阅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