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5年前,我在第一次阅读散文家杨献平的作品时,就被他笔下辽阔苍凉的西北意象打动了。对于我这样一个生长于南方、对西北缺少日常生活经验以及深入观察的人来说,大概认为这样的南北差异必定是他散文写作的思想内核。
此后数年,再读到《沙漠的巴丹吉林》时,才惊觉以这样的南北差异来认知他散文的思想流动确乎显得小格局了。在功利化、快节奏、精英意识、优越感倾倒和文化与主义贩卖的散文创作主流意识里,他跳出了南北差异这个比较浅近、世俗的思想站位,以人在南方、而魂归西北的写作位移,跨越时空关系,完成了对巴丹吉林这一地理场域的文学性再造。其在文字中一再表现出来的以退为进、化淡入浓,成为他散文创作具有识别性的思想突围术。
何谓以退为进作家不一定都要做时尚和潮流或者集体无意识的对立面,但不可缺少反向思维。事实上,要在大家都热烈而兴致高昂地前进的时候往后退谈何容易。从时间线上来看,杨献平在巴丹吉林军营生活的时光,已经退回或者说远去了很多年。他在成都这样的一个大城市里,已经构建起了比较先锋、前沿甚至高雅、稳定的生活,他甚至不用怎么努力疾步奔跑,就会被这样的生活裹挟而前。在浩浩荡荡的人群里,或者说人从众的散文作家队伍里,他可以按部就班地写在这个城市生活、交往、恩怨和荣禄的日常,把自己彻底转化成一个透着某种优越感的新南方经验写作者。他之所以在这十余年间一退再退,最后坚定地以灵魂“固守”巴丹吉林,与其说是这段接近于原乡经验和情感的生活史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不如说是这样刻入精神的西北意象在一再向他释放某种强大的生命力。某种程度上来讲,巴丹吉林接近于杨献平个人散文写作史上的“龙场”,它让他得以悟道,也助他得以飞升。跨越盲目追赶、急流勇进的人群,杨献平在人到中年后选择退回到巴丹吉林,并以巴丹吉林看似是一种冒险,实则是一种无比睿智的先见和预判,更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思想突围。
仅从《沙漠的巴丹吉林》中超越日常经验和体验的叙事与情感流动,以及这样的叙事与情感流动带给我们观念认知上的震颤和精神上的歆享,就会无比认同他执意后退所彰显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